传承非遗 守护根脉——汉中市政协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专题协商侧记

2022-07-12 08:50:34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7月7日,汉中市政协召开六届一次常委会议,围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进行专题协商。会上,部分汉中市政协委员聚焦短板弱项,积极建言献策。...

  □ 记者 谢昊天 康斌

  7月7日,汉中市政协召开六届一次常委会议,围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进行专题协商。会上,部分汉中市政协委员聚焦短板弱项,积极建言献策。

  “汉中全市现有非遗名录项目国家级8个、省级64个、市级119个、县级459个,命名公布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9人,并建成11个县区非遗中心、12个非遗展厅。”汉中市副市长王红艳在通报情况时说。

  汉中人文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汉调桄桄、汉中藤编、张骞传说等有着浓厚汉文化根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孕育、交融。

  “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上升到‘绿色循环、汉风古韵’的总战略定位中去思考,进一步深度挖掘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汉文化内涵,加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利用,把‘汉’的概念突出于保护开发利用的全过程、镶嵌到城市视觉体验中、融汇在市域发展业态里,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更有侧重、更具特色、更加鲜活、更富价值。”汉中市政协委员、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马世明建议。

  “目前,南郑区已公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0个,但除了藤编、棕编等少数传统行业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外,其他多数保护项目产业化集聚度和市场化开拓度较低。”汉中市政协委员、南郑区政协主席郑汉生说。

  如何把具有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潜力和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技艺类生产性保护项目做大做强?郑汉生建议,发展“非遗+互联网”,通过乡村振兴渠道,争取将更多非遗产品推荐到“832”等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同时,努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依托非遗“老手艺”发展乡村振兴“新产业”,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比翼双“非”、“遗”鸣惊人。

  汉调桄桄是活跃在汉中城乡的特色地方剧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国家传统剧种之一。

  “由于保护传承机制不健全,目前面临独门绝技失传危机。”汉中市政协委员、汉中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担忧地说,汉调桄桄一直沿用口传心授,没有收录和整理,随着老艺人越来越少,有许多独门绝技已经失传。现在两个国家级传承人已经80岁高龄,而年轻演职人员主动传承和学习的意愿却不强。

  为进一步培养年轻传承人,赵红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和传播工作,鼓励学校根据本校具体情况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特色社团、兴趣小组,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意义的认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技艺。

  “在汉中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汉江两岸约78项,占全市66%;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汉江沿线有7项,占全市88%,而且在整个汉江流域,汉中汉江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名列前茅,汉江两岸的‘洋县佛教音乐’‘洋县架花焰火技艺’‘洋县悬台社火艺术’等都有着久远的历史。”汉中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汉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中效认为,应以汉江为轴心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创新体系。

  梁中效建议,进一步加强汉中市文化馆,汉台区、南郑区、勉县、城固县、洋县、宁强县文化馆的建设,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汉江非遗文化产业带,完善以汉江为轴心、以汉中盆地为依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镇体系。同时,以主城区(汉台、南郑、城固)为核心,以洋县、勉县为东西两翼,建设汉江非遗文化带,带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如何加快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汉中市政协委员、陕西顺通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伟国建议,应规划先行,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规划,以规划为引领,配套相应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园,充分利用汉中市独特的非遗资源,将镇巴宣纸、藤编、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于园区,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集群,以“非遗招项目”“项目促非遗”,在市场化运作中增强非遗项目的活力。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汉中 政协 保护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