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画、木偶戏、土织布……省政协这次调研聚焦“非遗”发展

2022-05-26 19:08:49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非遗是中国文化之魂、民族精神之根。为推进非遗更好传承发展,日前,围绕“延续历史文脉,连接现代生活,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议题,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合省民进,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在渭南开展专题调研。...

  非遗是中国文化之魂、民族精神之根。为推进非遗更好传承发展,日前,围绕“延续历史文脉,连接现代生活,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议题,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合省民进,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在渭南开展专题调研。

以文创激活非遗生命力

  在蒲城麦秆画省级传承人贺兴文创办的蒲城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里,经过熏、蒸、漂、染等制作工序,手工艺人们正手握电烙铁在麦秸秆上熨烫着,一阵沁人心脾的麦香弥漫开来……

  近些年,为进一步开拓麦秆画消费市场,贺兴文将麦秆画与文创相融合,从“磨漆画”到“瓷瓶画”,他将木雕技艺和陶瓷技艺运用于麦秆画创作中,不断拓展麦秆画的表现形式,大到屏风、挂屏、瓷瓶,小到挂件、摆件,让麦秆画作为形态多样的民间工艺品走进寻常百姓家,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与文创的融合要注重‘见人见事见生活’。”省政协委员、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认为,将非遗文化广泛融入生产生活,就是对非遗的最好保护,让非遗与时代同步,与百姓发生情感共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使用、可体验、可感悟的物件,才能永葆非遗生命力。

  如何提升非遗文创产品认可度?尚飞林建议,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上,要注重贴合现代审美,激发消费者购买意愿,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还应丰富文创产品类型,将非遗文创产品延伸为生活用品,凸显实用价值。同时,立足非遗文化价值,把握非遗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将非遗蕴含的文化价值通过视觉符号呈现出来,突出非遗艺术特色,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文创产品。

拓宽非遗文化受众面

  随着舞台灯光逐渐亮起,8位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艺人弯下身体,一边操控着木偶,一边激情开唱,在提、拨、勾、摇等技巧动作下,木偶仿佛拥有了生命一般,亦步亦趋地跟随着艺人们在舞台游走,精彩的木偶戏表演引得观众掌声连连。

  “观众的热情掌声是我们表演的最大动力。”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团长王宏民说,建团70年以来,剧团坚持扎根群众、服务基层,演出足迹遍布三秦大地,收获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近年来,剧团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学生们介绍木偶戏的历史渊源,现场表演经典木偶戏,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木偶戏的独特魅力,增强非遗保护意识。

  “让木偶戏走进学校,开展非遗教育很有必要。”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孙瑜认为,“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增强大众非遗保护意识的绝佳途径,通过现场讲解与表演,帮助学生直观把握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在实际接触中走进非遗、爱上非遗,进而有效拓展非遗文化受众面。

  孙瑜建议,要持续培养非遗教育课程教师团队,编排系统性的非遗专业课本,整合评估引入校园非遗项目,将非遗教育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开展多样化非遗主题课外活动,将非遗渗透在校园文化中,实现非遗有效传承。此外,还应大力支持非遗进社区、乡村、景区活动,全面孕育非遗生长土壤,提升人民群众的非遗体验感、参与感,让非遗走到大众身边,形成全方位非遗保护格局。

实现非遗产业化发展

  “只要织一机子布,就可以领到800元加工费,一年下来能挣七八千元呢!足够家中日常开销了。”在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织布女工王春莲说,自己一家过去都以务农为生,农作物产量低时甚至没有收入,现在靠织布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家中情况逐渐好转。

  “将非遗与乡村振兴结合,发挥非遗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就是我成立合作社最初的想法。”蒲城县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玉女说,发挥非遗产业化潜力不仅是对非遗的活态传承,还能解决当地贫困户的创收问题,希望通过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实现精准扶贫,让父老乡亲过上更好的生活。

  为进一步实现非遗产业化发展,带动周边更多农户就业,2018年,继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后,张玉女又领头建成了蒲城县荆姚镇玉女手织布扶贫文化产业园,该产业园集生产、研学、民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并搭建线上平台,开设土织布网络门店,布局线上线下全产业链,为当地农户提供前台、保安、销售、包装、运输等岗位,通过“企业+贫困户”形式,已带动农户860户,其中贫困户100余户,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看到蒲城土织布的产业化成果,调研组建议,要在保留非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和产业手段,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将零散分布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统一规范,取得规模化生产效益,扩大非遗社会影响力。要加大实施非遗产品“走出去”战略,利用电商平台加大非遗文化影响力,以非遗为主体,通过跨界、跨域、跨业融合,发展非遗新业态,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刘凡銆 记者 赵婧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非遗 传承 发展 专题调研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