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为了这片绿,他们建言献策

2022-05-09 18:54:47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 2021年陕西全年完成营造林842.3万亩,完成面积居全国前列,治理沙化土地93.3万亩。如何更好地为国土添绿、守绿、护绿,全力厚植美丽陕西绿色底版?听听委员怎么说——...

  关键词:增绿陕西

  2021年陕西全年完成营造林842.3万亩,完成面积居全国前列,治理沙化土地93.3万亩。如何更好地为国土添绿、守绿、护绿,全力厚植美丽陕西绿色底版?听听委员怎么说——

  加强秦岭地区

  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

  省政协委员

  张新发

  “如果松材线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给秦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据省林业局发布的2021年陕西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公报显示:全省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面积47.99万亩,病死松树28.35万株。截至目前,全省疫情发生范围涉及汉中、安康、商洛等3市24个县(区)171个镇办(林场)。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近年来,松材线虫病在西安、商洛、安康等地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林业局局长张新发说,松树是秦岭地区的主要树种之一,仅商洛市境内松林面积达584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10多年间,松材线虫病造成全市100多万株松树死亡,近220万株松树被迫砍伐,疫情对秦岭地区的松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张新发说,目前,商洛市松材线虫病虽然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由于油松纯林面积大、易感风险高,且全域都处在秦岭腹地,防控难度大、任务重。此外,与商洛市相邻的十堰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均为松材线虫病重度疫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任务艰巨,防控形势尤为严峻。

  “如果松材线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全市松林将逐年减少,给秦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张新发建议,我省要将松材线虫病防控纳入“林长制”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内容,加大对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研发项目的支持,在抗性树种、治病机理、环境友好型防治方法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强化专业队伍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加大松材线虫病防控省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更好满足防治工作所需。

  各界导报首席记者 李荣

  为渭北添新绿

  构筑生态屏障

  “加大对渭北旱腰带区域气象、生态环境因子变迁的研究,将其纳入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范畴,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

  省政协常委

  程建国

  渭北旱腰带地区是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该区域采矿场数量急剧增多,由于大多数采矿企业生产标准低,加之监管不到位,长期的无序开采致使区域山体和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程建国说,近年来,涉及旱腰带地区的各级政府加快推进旱腰带地区生态恢复,出台了系列监管和清理措施,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在渭北旱腰带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中,一些坡度较小区域采用平面覆土绿化,每亩需要3万元,坡度较大区域通过挂网喷播技术实施绿化,每亩需要13万元,修复成本高,资金需求大。加之该区域生态破坏面大、空气湿度小,造林绿化难,养护成本高。”

  如何加大措施,恢复渭北旱腰带地区生态环境?程建国建议,省林业局应协调水利、气象、科技等部门,加大对渭北旱腰带区域气象、生态环境因子变迁的研究,将其纳入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范畴,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加强对现有合法采石企业监管力度,对已经形成的创伤面进行系统修复,逐步恢复植被生态环境。

  针对旱腰带地区缺水现状,程建国表示,咸阳地区可依托东庄水库建设,在旱腰带地区规划建设泾西灌区,解决乾县、礼泉等县生态和生产生活用水;利用东庄水库东线的供水管道,为沿线已经断流的河流提供一定生态基流,以恢复河流生态功能;利用引汉济渭给关中城市群供水管网,分出一部分水指标用于改善旱腰带地区的水生态环境,彻底解决当地农村发展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

  各界导报首席记者 李荣

  关键词:增绿陕西

  省绿化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省系统指导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全面推行造林绿化落地上图制度,完成造林结果上图509.6万亩,造林绿化实现精细化管理。如何提升绿化质效,绘就陕西“全域美”生态底色?

  守住毛乌素沙漠的那片绿

  坚持“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和“三分种、七分管”的原则,健全多主体长效管护机制。

  省政协常委

  麻宝玉

  毛乌素沙漠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榆林境内。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多年来,在当地人民治沙造林的努力下,林木覆盖率达到36%,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率先在全国同类地区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转变的历史性变化。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新的问题开始凸显。“已建成的防护林因后期管护不到位,出现了退化或死亡,如毛乌素沙地大量灌木林因平茬复壮不及时,二次沙化的风险开始显现。”省政协常委、榆林市人大常委会一级巡视员麻宝玉说,去年春季榆林就累计发生了8次扬沙和沙尘天气,这或许为防止二次沙化敲响了警钟。

  究其原因,麻宝玉认为,因为沙区林地多为生态林,经济效益偏低,导致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不高,进而造成林地管护不到位。

  榆林资源优势突出,但资源开发引发的生态问题也不容忽视。麻宝玉发现,榆林市煤炭采空区土地沉陷造成林木枯死,加之矿产开采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新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麻宝玉表示,应在《陕西省防沙治沙规划》的基础上,作出防沙治沙长期战略安排,实施绿上加绿提质增效造林工程,摸底调查退化林,全面启动提升改造工程,通过飞播造林种草、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方式,开展树种更替、中幼龄林抚育、退化林修复,构建以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草场防护林为主体的防护林网体系,加快形成统筹山水林田湖(坝)草沙、协同地上地下的系统治理新格局,全面防止二次沙化。

  “要高度重视林木管护工作,实现造管并重。”麻宝玉认为,应坚持“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和“三分种、七分管”的原则,健全多主体长效管护机制,推行参与式造林管理模式,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同时,要加大造林护林资金投入,提高补偿标准,调动群众造林护林积极性。

  “还应加大林业科技投入,针对沙区出现的林草退化、采空区生态修复、防止二次沙化等问题,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以‘科技兴林’理念破解当前困境。”麻宝玉建议。

  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白瑶 记者 满淑涵

  用活绿色资源

  助力“双碳”达标

  “充分发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固碳作用,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省政协常委

  唐周怀

  据2021年陕西国土绿化公报:2021年陕西完成营造林842.3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3.3万亩,加快“挺进深绿”。

  “陕西是全国林业大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空间达到2.2亿亩,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2%,生态空间在全省固碳释氧、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唐周怀说,“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发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固碳作用,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2021年印发的《陕西省“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是省林业局科学推进全省生态空间治理,提升生态空间“亩产量”,服务“双碳”目标的创新举措。规划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碳汇潜力大的县(区)和生态空间,打造森林、草原、湿地、沙地荒漠、自然保护地等五类高标准“绿色碳库”基地,为我省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了林业路径。

  据了解,“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已纳入《陕西省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前,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已被列入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并投资2000万元。

  “试点示范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唐周怀认为,为加快推进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应将建设资金纳入我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予以支持,确保试点示范基地早日发挥效益。

  “长期以来,我省草原扮演着畜牧业生产饲料库的角色,利用与保护矛盾突出,生态保护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针对打造草原高标准“绿色碳库”,唐周怀建议,应将草原生态保护与山、水、林、田、湖统一筹划纳入生态空间,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将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

  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白瑶 记者 满淑涵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造林 建言献策 沙化土地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