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尚科 记者 韩永国)随着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乡村振兴随即拉开帷幕。广大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既承担着农林牧副渔产品和干净饮水、清新空气供应的基本任务,又将接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等多重挑战,这些挑战都对基层严格、公平、公开、公正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省先后开展了环保系统市以下垂直管理、基层环境监察能力建设、环保工作者全省统招、加强基层环保能力建设、环保系统“局队合一”改革、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更顺、队伍更强、水平不断提升,多次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环保法律法规多但执法环节“标准化”不够,相关部门执法也有推诿现象;县级环保部门留不住人才,各镇环保站人少且无执法资格,村组两级无环境监管人员;环保执法权相对集中之后,编制、人员、财物未彻底完成移交;基层环境监测设备、执法车辆严重不足,“开私车、办公事”成为常态;生态环保和持续健康发展理念宣贯不够,行政干预、人情干扰环保执法现象在一些基层也有存在。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出台地方法规,明确执法标准。一是由人大常委会牵头,生态环境部门和相关执法部门参与,充分听取基层执法部门、被监管企业和群众意见,制定一系列条例,对上位法律法规中执法主体未确定、执法主责辅责不清晰、执法权限交叉等逐一梳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定宽泛的条款逐一细化明确,并建立政府部门与司法机关案件快移交、严处理、强执行的绿色通道,让环保执法“长出牙齿”。二是由生态环境部门和相关执法部门分头负责,贯彻公开、公平、公正执法原则,草拟本部门执法过程透明化、查处程序规范化、执法处理标准化的文件并严格执行,主动接受同级人大、政协、监委和企业、群众的监督。
重视队伍建设,守好基层阵地。一是编制基层环保人才开发计划,大力招募、培养、使用人才,以事业感召、以待遇吸引、以前途激励、以亲情挽留,打造本土外地占比合理、文凭专业对口、执法公正严明的高素质队伍。二是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执法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政治理论、法律知识、执法能力培训,加强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不断提高基层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三是支持生态环境部门为县镇两级招聘环境执法协管员,解决村镇环保问题点多线长面广,现有执法人员“管不过来”的问题。
深化机构改革,夯实执法权责。一是深化环境执法权相对集中改革,按照编随事走、人随事走、财随事走的原则,尽快彻底完成划转,进一步夯实各部门生态环境执法权责。二是适当减少市级编制,适当增加县镇两级编制,改变上级和基层倒金字塔形人才力量配置现状。三是打通职务晋升、身份转化通道,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工作有奔头。四是建立省、市级和基层干部双向流动、上下级轮岗和市际县际平行交流机制,定期定员定岗交流培训,让基层干部增长才干、让上级干部多接地气、让落后学习先进,整体提升素质。
加大资金投入,配强设备车辆。省市县财政部门会同机关事务管理、生态环境部门,对县镇两级环境监察执法设备、车辆详细调查摸底,综合考虑县域镇域污染源总量和执法里程、路况等因素,调配增加执法车辆编制,一次性补足配齐执法记录仪、无人机、环境监测设备、执法车辆,并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及时安排维护保养和淘汰更新,让裁量更精准、执法更快捷。
强化宣传考核,确保公正执法。一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中省最新规定为重点,对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领导干部和重点业务处室科室、下属单位负责人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学校培训、一次环保讲堂、一次环保履职情况考核、两次环保法律法规考试,促使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依法行政。二是以项目建设、企业运行易犯常犯错误、易违法律法规为重点,编写简明读本,送政策上门、送法律上门、送服务上门,对项目参建各方、企业班子成员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培训提醒,使他们自觉学法、守法经营。三是以增强环保意识和维权能力、参与监督积极性为重点,利用各种媒介、方式,对全社会开展环保普法宣传,并畅通有奖举报途径,形成人人关心、重视、支持、参与、监督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编辑: 穆小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