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两会上,政协委员们传递基层声音、带来群众期盼,条条建议围绕着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两会虽已结束,责任永不落幕。陕西政协公众号将在近期持续刊登省两会上委员们的精彩建言,并及时报道相关提案的办理及落实情况,敬请关注。
罗军委员
培育新农人 耕耘新农村
“加强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更多新农人是实施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要抓手。”1月25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直言,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关键在人,首先需要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
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具有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
数据显示,当前我省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约800余万人,剩余劳动力大约265万人。截至2020年9月,全省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6348人,认定107232人,其中高级1063人、中级9561人、初级96608人,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占比不到20%,从数据不难看出新农人的需求量缺口之大。
“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持续增加,不管是为了解决青年劳动力不足问题的需要,还是从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角度考虑,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已迫在眉睫。”罗军深有体会地说。
今年省两会上,罗军提交了《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助力乡村发展的建议》,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际情况。他认为,尽管我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探索了多种培训模式。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诸如教育培训内容层次不完善,以技能培训为主,有关学历提升、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不足;教育培训方式相对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需求;偏重于技能培训而缺乏产业融合、创新创业等瓶颈,成为制约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阻力。
针对这些问题,罗军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应科学规划、加强引导,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顶层设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合理设置职业农民培育行业准入制度,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择业理念革新。同时,还应积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普惠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行,在此基础上推广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加强涉农培训资金的集中统筹支配,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创客工场等开展培训基地建设。
罗军还建议,要创新培育形式,一方面将培训延伸至基层一线,加大现场实践培训的学时数,通过集中培训、专家指导、小组互助、经验介绍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强化培训效果、节约培训成本;另一方面运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扩大培训的覆盖面。
此外,罗军认为,还应鼓励和支持获得证书的职业农民参加“高职扩招”“成人专升本”等学历教育,提高其学历层次。对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农民,按照个人需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方针,推荐到职业技术学院或本科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培养农村高层次农业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有前程的高级农业技术专家。
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马少培
程希文委员
要让“新旅游”迸发新活力
“面对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省旅游业发展仍需完善。”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民盟西安市委会副主委、未央区政府副区长程希文提出了《关于发展新兴旅游业态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的提案。
近年来,我省全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强省和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着力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面对新发展格局,全省旅游业在发展新型旅游业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方面仍存在旅游宣传定位片面、服务意识欠缺、资源协同性不足、产业链不畅通等问题。”程希文说。
如何加快发展新型旅游业态,让旅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程希文建议,利用大数据充分分析当下旅游市场消费心理,丰富现有旅游产品,提高多资源协同发展理念,打破旅游业的传统认知,延伸产业链。以高站位认知旅游业宣传功能,拓宽旅游产业影响力并延伸至其他行业。利用陕西的科教文卫资源,积极推出旅游新业态,建立完善市场监督机制,提高市场监督效能。
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左聪
原如斌委员
延长疫情防控税费优惠政策
2020年,为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至最低,国家财政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和措施,帮助企业适时复工复产复业。我省也先后制定实施了多项助力企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减税降费,提振发展信心。
近期,随着春节临近,新冠肺炎疫情又出现反复,“去年疫情带给市场主体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加上近期疫情反复又给很多企业增加了压力。”省政协委员、陕西益友税务师事务所所长原如斌说。
“部分优惠政策在2020年底已经到期,目前尚未出台新的政策。”原如斌发现,这些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市场主体的负担,帮助企业攻坚克难。
“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及行业不同情况,以及疫情防控任务轻重缓急程度,建议延长相关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执行时限。”今年省两会上,原如斌就此提出了《关于延长有关疫情防控税费优惠政策的建议》的提案。
原如斌建议,延长疫情防治、保障物资供应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执行时限;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困难减免方面,继续执行已有优惠政策;延长社保费、医疗保险减免期限,根据疫情、各地市和企业实际情况予以减免优惠;延长水利建设基金优惠政策执行时限。原如斌希望我省采取切实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力服务“六稳”“六保”,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白瑶
贺增林委员
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地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近年来,陕西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减税降费、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今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作为一家创新型民营企业负责人,看到该《条例》的实施,省政协常委、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增林深感欣慰。他说,明显感觉到陕西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对以后公司的经营更有信心了。
近年来,为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无论从软件、硬件设施建设,还是政策、环境、人才等方面,陕西都做了大量工作和实践创新,促进了全省整体营商环境的大幅提升。
陕西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地带,聚集了大量科研和生产机构,从航空航天兵器到军工电子武器装备系统、通信电子等高科技产业,行业领域和技术门类齐全,优势和特色鲜明。
陕西的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型人才培养储备和输出引入一直都是我省关中地区的区域发展特色。虽然有人才、有科技实力,但并未真正转化为经济实力。
贺增林说,目前,陕西正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追赶超越,为加快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提升陕西的整体竞争力,突出自身科技优势,创造更适合创新型民营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
“要把陕西的科技实力、科技人才优势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为陕西经济建设提质增速,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省两会上,贺增林在提案中建议,省委、省政府要在关中地区(西安高新区、航天基地、西咸新区等)选择一些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民营创新型、高技术自主可控型、科技型企业做试点,探索建立政策、人才、技术成果转化的特色优惠发展政策和长效机制,重点支持企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突破、人才引入和培养、实施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等,加大财政和政策支持;同步打造“国家级战略力量先锋队”100强,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更适合创新型民营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
各界导报记者 李荣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