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农场(工厂)是榆林市佳县在扶贫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提出的理论创新,是一种以产业为基础、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合作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为了推动佳县扶贫农场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县政协主席会议工作安排,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10名政协委员于2020年9月16日至17日,先后深入谢家沟、赵大林、向阳湾、赤牛坬、王宁山等8个扶贫农场(工厂),通过现场视察、听取汇报、走访企业、访谈农户等方式,对佳县扶贫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会同县组织部、农业农村局、扶贫办等部门业务骨干召开了座谈会。
发展现状
为了解决产业扶贫项目小散弱问题,佳县通过整合村、企业、合作社资源,创新发展(建成)扶贫农场(工厂),贫困群众通过进场务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和参与经营等方式挣薪金、分股金、拿租金,解决后顾之忧。截止2020年9月,佳县有扶贫农场(工厂)18个,其中扶贫农场13个,扶贫工厂5个。扶贫农场(工厂)涵盖种养加、乡村旅游、光伏电站等行业,规模初现。
发展扶贫农场(工厂)存在的问题
(一) 扶贫农场的认定办法不明确。扶贫农场是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壮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研中发现,扶贫农场因立地条件、产业方向、经济基础不同,发展程度不等;扶贫农场缺乏一套规范的认定办法,农场的业务管理单位交叉不明、大多扶贫农场的成员对扶贫农场的概念、运行模式、发展方向不清。
(二)扶贫农场的发展资金短缺。实地调研的扶贫农场都提到扶贫农场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一是扶贫农场是在村集体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数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二是扶贫农场的基地、基础设施等前期项目已完成,后期发展资金的缺乏直接导致扶贫农场不能真正投入运行。三是扶贫农场没有资格争取信贷资金。
(三)扶贫农场的人才缺乏。扶贫农场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数量不足,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技术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调研中得知,全县的村医都没有职业资格证,没有开处方权,也不能输液打针。作为一个以旅游为主的赤牛坬扶贫农场,假如游客生病连基本的应急能力都没有,降低服务质量。
(四)扶贫农场运行不规范。一是扶贫农场没有营业执照,大多数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缺乏基本的办公设施。二是扶贫农场普遍缺乏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三是扶贫农场管理人员,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追究责任。四是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部分扶贫农场建设中,行政干预过多,存在大包大揽现象,农民参与扶贫农场建设主动性、独立性不强,等要靠思想仍然存在。扶贫农场农场市场化管理运作机制没有形成。
发展扶贫农场(工厂)的意见建议
扶贫农场是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致富的主要载体,发展扶贫农场既要加强内部管理,还需要政府牵头、各部门联合参与、镇村干部齐心协力,才能促进佳县扶贫农场健康快速发展。
(一)县政府尽快出台政策,通过培训提高认识
调研组建议一是从产业规模、产业效益、从业人员数量、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扶贫农场认定办法。二是县委政府把扶贫农场的建设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落实乡党委书记一把手的主体责任。三是由县委、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抽调县党校教师或外聘专家教授,对佳县分管扶贫农场的相关领导、镇党委书记、业务骨干开展培训,提高思想认识,推动扶贫农场发展。
(二)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扶贫农场发展后劲
一是扶贫农场继续推行“县级领导包抓,牵头单位主抓,配合单位协作”的模式,齐抓共管、夯实责任。对有发展前景的扶贫农场给予政策倾斜,不断壮大其发展实力。二是整合农业、扶贫等财政资金注入扶贫农场,不仅要考虑扶贫农场的前期建设,更要考虑项目后期周转运行,为扶贫农场的发展壮大注入强劲的后力。三是金融部门要适当放宽贷款政策,把扶持扶贫农场作为农村信贷的重点,为扶贫农场的运营提供资金支持。
(三)多渠道引进人才,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县政府要重视人才的引进,鼓励激励科技人员参与扶贫农场建设,确定合理明确(利润)分红比例,真正发挥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一是培育本地乡土专业技术人员。把县域懂经营、会管理的乡土能人聘进扶贫农场,鼓励参与扶贫农场建设。二是政府通过招考等渠道选聘专业人才。三是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扶贫农场技术水平。组织人员外出参观,了解市场信息。邀请专业人员实地指导,帮助解决生产、加工、营销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政府抽调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下派进驻到扶贫农场,至少保证扶贫农场有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优先。五是加强扶贫农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系,推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县政府给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买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扶贫农场建立稳定的合作共赢关系,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强化扶贫农场发展的科技支撑。
(四)强化管理,激发扶贫农场发展活力
扶贫农场运行机制好坏直接影响着效益和发展,扶贫农场发展是否有活力,关键看农民是否受益。现有扶贫农场在产业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一是县委政府在未出台政策之前,临时指定农业、扶贫、文旅等业务部门管理扶贫农场,明确工作职责,解决必要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完善日常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二是扶贫农场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和经营者,要真正把农户嵌入产业链,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农户(贫困户)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更多农民自愿参与扶贫农场建设,让更多的扶贫产品推入市场,激发扶贫农场发展活力,真正让农民受益。
(五)试点先行,个体与整体并进
县委要求“每个乡镇必须有一个佳县扶贫农场”。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从产业、村集体经济、企业、人才等方面对比,选择好扶贫农场试点。全县总结试点成熟经验,推广成功做法。县委政府统筹安排,将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扶贫农场整合联合抱团发展,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标椎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有效降低同质化竞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大做优做强扶贫农场。(佳县政协 通讯员 徐幼平)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