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两会,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在一份《关于发展我省奶山羊产业的建议》的提案中指出:“目前来看,要实现千亿级目标,仍存在产业保障体系不健全、产业聚集度不高、利益联结不紧密等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对提案的答复中,省农业和农村厅表示,所指出问题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7月16日至17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提案委员会,联合省农业和农村厅,围绕奶山羊全产业链发展,赴宝鸡市陇县、渭南市富平县开展带案调研,以期为破解我省奶山羊产业发展现实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背 景
我省明确:建设“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
陕西关中地区处在奶山羊最佳优生区,是行业公认的羊奶黄金带,奶山羊良种规模、存栏数量和羊奶产量、技术创新等均稳居全国首位。2019年,全省奶山羊存栏240万只,羊奶产量70万吨,分别占到全国的40%和55%以上。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正在呼唤能与雄厚资源相匹配的、在全国全球叫得响的羊乳品牌。
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明确建设“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发展目标。按照全省规划,到2025年,全省奶山羊存栏500万只,全产业链产值将达1100亿元。
据介绍,我省98%的奶山羊产业聚集在关中地区,尤以陇县、富平、乾县为主。目前,全省有羊乳加工企业34个,年设计加工生鲜羊奶能力260万吨,和氏、小羊妙可、圣唐等多个羊乳加工企业被国际山羊协会和世界奶山羊产业发展大会评为世界羊奶加工样板工厂。
调 研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产羊乳行业领军企业之一,和氏乳业集团总部就位于全省奶山羊全产业链示范县陇县。经过28年发展,和氏乳业已成为一家集牧场经营、奶畜养殖、乳品研发、乳品生产、产品质检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团化乳制品企业。
在参观了解了年产7万吨的智能化乳粉生产线、先进的干湿法复合生产加工工艺以及和氏检测中心后,调研组表示,关键技术创新是影响产业走向的重要因素,应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聘请国际国内奶山羊知名专家、教授,组建我省奶山羊专家团队和技术队伍,开展技术研发、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等,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
“全省羊奶产量不足乳品加工能力的30%,每年还有近200万吨的奶源缺口。”在省农业和农村厅奶山羊产业发展情况介绍中,这样一句话引起了调研组的注意。大家认为,应以奶山羊全产业链示范县、基地县为重点,扶持发展适合不同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养殖,充分调动养殖环节生产积极性,为奶源基地不断扩大奠定基础。
位于富平县的红星美羚乳液股份有限公司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是以良种奶山羊养殖为核心,集有机果蔬培育、林果栽培、花卉种植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托管分红、送羊入户、优价收奶等模式,该公司以园区为依托,在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
建 议
整合资源:明确企业分工,形成集群效应
“包括小羊妙可、圣唐乳业等,我们调研的这几家企业都各有特色,但因其都是羊乳企业,从全省奶山羊全产业链发展大局来看,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投资建设等问题。”省农工党参政议政部部长南翔宇说。
“企业多,但各自为战甚至相互竞争,在全国全球有名的并不多;有些产品每家都在做,但每家影响都不大。”南翔宇认为,我省奶山羊全产业链发展应整合资源、加强品牌建设,明确企业分工,形成集群效应。应扶持推动企业通过兼并、充足、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建设,组建大型乳业集团,形成全产业链发展企业,明确分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同时,培育创建例如“关山牧”的陕西羊乳公共品牌,统一使用公用品牌标志,支持龙头企业争创名牌。
整合全省资源打造羊乳品牌,必然需要严格的技术标准和精细的产业分工。调研组建议,应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高校、研究院所、行业协会等梳理奶山羊全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分批次、分体系制订出台符合本省实际的统一标准或规范,例如生鲜羊乳收购标准、羊乳制品分类标准、标准化养殖生产与管理规范等,不断提升我省奶山羊产业标准化程度。
各界导报记者 唐冰 文/图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