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秋:将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幼儿园教育

2020-06-03 16:08:33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截至目前,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92项,其中6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5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种类涵盖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工艺美术、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传统节日、传统仪式、文化空间等八大类。...

  各界新闻网讯 (记者 谢昊天康斌)201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本法律条款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从2007年开始,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对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名录建立。截至目前,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92项,其中6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5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种类涵盖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工艺美术、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传统节日、传统仪式、文化空间等八大类。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汉中人民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状态,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是汉中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加剧,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遭受剧烈冲击,诞生于传统生活方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发生变化、并逐步消失的严峻形势。”在汉中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汉中市政协委员、汉台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爱秋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预备教育的场所,幼儿园教育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初步了解自然与社会常识、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基于幼儿与文化的天然联系,建议在幼儿园大力推行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园本化建设,力求从教育的起始阶段对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打下启蒙教育的坚实基础。”张爱秋说道。

  张爱秋认为,在幼儿园课程中,对幼儿渗透本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幼儿从小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逐渐了解家乡历史以及文化发展过程,也是保护、传承文化的一种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较抽象的,3—6岁的幼儿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认识活动具有具体形象性,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因此,将比较抽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转化为幼儿易于接受内容,找到有效的路径显得至关重要。对此,张爱秋建议,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灵活地选取不同的主题,把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有机渗透到现有的课程,在不增加幼儿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幼儿园园本化课程还应注意创设具有浓郁文化氛围、富于审美性和可操作性的幼儿园环境,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与体验,激发幼儿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的认同和喜爱,吸引幼儿关注并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来。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中 幼儿园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