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强弱项 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省政协“树立健康理念,加强疫病防治”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编

2020-04-23 08:52:49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省政协“树立健康理念,加强疫病防治”专题协商会发言...

  省人民医院院长宋张骏

  关于完善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建议
 

  宋张骏

  (一)建立完善的疫情防控体系。一是完善疫情风险评估研判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与医疗机构协作联通机制,加强专业高效的流行病学调查,科学评估研判突发疫情的风险,有针对性地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预案;二是完善疫情防控物资保障机制,健全统一的疫情物资保障体系,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力;三是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测机制,着力提升疾控部门的检测能力,提高确诊和诊疗的高效性;四是完善疫情防控信息传播机制,构建科普宣传网络,拓宽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增强公众的科学理性认识和判断力,有效维护正常社会秩序;五是完善疫情防控技术支撑机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提升疫情防控的前瞻分析和精准预判水平。

  (二)建立群众健康三级预防体系。一是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夯实一级预防体系。加强群众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将预防关口前移;二是全面推行健康管理服务,构建二级预防体系。加强健康管理,严格疫情报告,通过普查、筛检和定期健康检查以及群众的自我监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是加强医患协同医疗救治,推动三级预防体系。以恢复健康为目的,积极实施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三)扩充完善医疗机构接诊能力。一是综合医院扩充常规发热门诊的传染病接诊能力,预设可应对最大就诊病人流量负荷的硬件配备,按照传染病科标准设置部分床位,实现应急转换;二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增加发热门诊,少量设置留观病床。疫情紧急时,可完成初步筛查导流工作,形成信息联动,为病人分流转诊提供信息指导;三是建设大型省、市级传染病专科诊治中心,预设基础设施以便迅速扩充床位,并配备省、市级紧急医疗救援队,按照方舱医院建设要求,平时积极培训,疫情暴发时可立即投入使用;四是加强医护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建设。要高度重视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制定心理疏导应急预案,加强心理干预培训,及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保护,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护人员数量。

 

  省政协常委、省科技厅总工程师杨柳

  关于加强公共卫生科技和人才建设的建议
 

  杨柳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方面能力不足、应对公共卫生防疫及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不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治科研投入和平台建设总量不够、公共卫生和复合型防疫人才严重缺乏、健康生活及公共卫生防疫科普力度不大等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财政投入。完善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建设,按照规定要求配备实验仪器、急救设施,尽快启动P3实验室;我省仅一半的地级市有传染病院,应尽快在没有的地级市增建传染病院,并保证传染病院的床位数,在县级医院感染科建设负压病房;在农村,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和应急资金储备,实行集中管理、平战结合、分级储备、统一调拨的物资储备机制。

  2.加快公共卫生技术创新。将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纳入“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建设一批省级科研平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医疗健康、创新药物等方面,力争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培养和储备一批优秀的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

  3.加强高素质公共卫生防疫队伍建设。按照规定配备省、市、县级疾控中心人员、定点医院感染科和院感防控人员、全科医生。调整医学院校招生结构比例,扩大公共卫生专业招生人数,加快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及全科医生培养,尤其是具有公共卫生、信息学和法律等多重背景的复合型卫生人才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医疗水平、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确保各级医疗机构在疫情发生时处置及时、科学、规范、有序。

  4.建立公共卫生防疫宣传长效机制。由于对新冠疫情的认识和健康及公共卫生教育力度不够,导致防护不足和防护过度现象并存。要不断改进宣传和报道方式,引导全民树立科学理念,提倡分餐制,杜绝滥食野生动物。开展爱国卫生及防病、防疫活动,增强全民的公共卫生意识、疫病防范意识、卫生法制意识和自觉参与的责任意识,降低疫情危害。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庄贵华

  关于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庄贵华

  我国虽在此次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短板和不足。为了做好现阶段“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全面胜利,仅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出发,针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从2003年SARS疫情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极大进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大幅提升。尽管各级政府成立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部门,但是在领导和组织能力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在面对重大疫情时,如何协调上级与下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各部门的作用,高效、有序推进工作,还需不断学习、提升能力。

  2.完善公共卫生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权、责任,制度要细化,职权、责任要明晰、可操作,按制度办事。

  3.进一步弥合预防与医疗的裂痕。提升医院传染病防控能力,提升医院感染防控地位,加强医院感染防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作为医院考核指标之一,杜绝将护理等其他非专业人员临时充实院感防控队伍的现象。综合医院要加强感染科建设、院感办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素养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水平。

  4.建章立制,加大投入,促进行业间、部门间数据融合,打破壁垒,真正发挥大数据在决策支持、疫情防控、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大数据中心的作用。建设好省、市、县(区)级大数据中心,打破行业部门壁垒。完善规章制度,共享数据,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决策支持中的作用。

  5.大幅提升疾控中心为代表的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赋予疾控中心更多的疾病防控、健康促进等决策的职权。保障疾控人员的权益,提高工资待遇,是建设公共卫生队伍的关键所在。

  6.提升以疾控中心为代表的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的能力,补充专业人员,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公共卫生队伍。特别是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培训;设置专项基金,开展公共卫生研究,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

 

  省政协委员、省中医药研究院(省中医医院)院长许建秦

  切实把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许建秦

  (一)强化中医药开展传染病防治的法律保障。一是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中医药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定位。建议在《执业医师法》《侵权责任法》《中医药法》中明确“以中医药理论、中医病历资料为依据判定中医诊疗纠纷”;增加“中医内科医师可在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科进行执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中增加“中医传染病医院规划和建设”。在《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医医疗机构有权第一时间介入传染病疫情救治,提供中医药预防、救治、康复方案”。同时,将社区中医药服务和民间中医药机构纳入疫情救治体系;二是坚持依法行政,主动运用中西医结合思路开展疫情防控;三是落实法律规定的保障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切实为中西医结合防控传染病提供财政保障。

  (二)完善传染病医疗体系和应急机制。一是要建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门机构,为中医合法介入传染病防治提供保障;二是要夯实现有中医医院的传染病防治基础,加大感染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肺病科等专科建设力度,提高中医药解决急危重症的临床水平,探索中医医院综合化转型的发展机遇;三是要以省级中医类研究机构为牵头,以应对各类突发传染病为切入点,开展文献理论、疾病规律、药品研发、药物制备、防护用品、消杀技术及相关实验研究;四是要在《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中增加“中草药房、免煎颗粒调剂室的设置”;五是要在传染病医院、综合性医院的感染病科增加中医类执业人员,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研究,建立中西医结合救治的长效协作机制。

  (三)切实打造传染病中医药防控救治基地。建议以中医医院的感染科为基础,建立跨专科、跨学科的诊疗平台。以中医类医疗机构为主体,建立国家、区域、省级、市级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

  (四)建立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中国模式。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成立传染病专家组时,纳入中医药专家,统领指导,保证中医药真正在第一时间介入疫情防控,指导临床救治,减少重症发生率,降低危重患者病亡率。

 

  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郝锐锋

  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建设的建议
 

  郝锐锋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雁塔街道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以社区(村)为基础、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发动社区(村)工作者、物业、网格员等一切力量开展联防联控,辖区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着基层公共卫生应急运转体系不健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能力弱;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人员及相关知识;强制措施实施不顺畅,出现执行不力、费时费力现象;基层网格化管理需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宣传教育不足,公众危机意识不强等短板。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治理的指导和培训,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长效应急机制,制定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指南,在街道、社区(村)每年开展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宣传、培训或演练。同时,增加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专项经费预算,重点用于人员配备、宣传教育、日常监测、物资储备等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网格化建设。坚持条块结合、部门协作,推进基层网格化建设,将城建、综合执法、市场监管、消防安全、治安等职能部门下沉基层网格,改变街办、社区唱“独角戏”的局面,实现条块融合、共建共享的网格化管理新格局。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考核、奖惩等机制,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待遇,加强专职网格化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网格管理职业化水平。同时,加强基层网格信息化平台建设,将居民家庭、健康、社保等信息纳入平台,实现数字化、动态化、精细化管理。

  三是加大公共卫生危机教育。在常规性公共卫生宣传、教育基础上,加强公共卫生危机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公众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理性对待,有一定的防范自救能力,自觉遵守相关法律及各项防控举措。

  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合理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全面推行家庭医生服务,建立完善全民电子健康档案等信息化管理,增强预警、防控突发事件的能力。

 

  省政协委员、陕西光大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曹文勇

  建立常态化储备体系保障抗疫物资供给
 

  曹文勇

  疫情发生后,医疗物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迅速搭建了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持续开辟应急审批绿色通道,扎实组织医疗物资的生产供应,迅速扭转了医疗物资紧缺的不利局面。从此次疫情防控可以看出,建立常态化抗疫物资储备体系十分必要。

  为此建议:

  一、依托我省现有药品经营企业,建立抗疫物资储备库。

  承担储备任务的药品经营企业应具备在各地市均有布局,能发挥集散辐射功能,覆盖本地以及周边县区,为稳定疫情提供可靠的物资支撑。省级或市级政府应按照各企业上一年度销售额的5%-10%调拨专款,为企业物资储备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根据疫情预测情况,调整各企业储备量计划,疫情暴发时,给各企业下达配送、分发指令。对企业储备产品及储备量进行监督检查,对长期储备物资发生的失效报废进行保底承担。

  企业应该按抗疫物资目录进行采买储备,同时保证购进的抗疫物资可正常购销流通,保持物资动态更新,免于报废,最低库存量必须大于储备量。疫情暴发时,各储备企业按照政府指令进行原价调拨,24小时内配送、分发到位。储备物资采买、储存、运输、人力费用由企业自行承担,物资正常购销流通时加成率不得超过30%。

  二、加强沟通协商,出台抗疫物资储备规划。

  对抗疫物资储备量要科学规划,合理储备。以全省常住人口为基数,将疫情暴发后15-30天的使用量作为储备总量,按各地市企业分布情况及拨款量,分散储备。抗疫物资储备目录由省卫健委、药监局、市场监管局等制定,具体应包含各类防护口罩(KN95、N95、一次性使用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民用防护口罩)、防护用品、消毒用品、药品(含中药)、医疗器械、应急医疗物资等。

  三、明确储备物资服务对象,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正常情况下,储备物资可作为一般物资保障社会的正常供需。突发重大疫情时,储备物资必须按照政府的临时调配命令,保证医疗机构、抗疫一线机构、党政机关、学校、社区、村委会;困难群众、暂时陷入困境人员;偏远、山区农村人员以及其他需要救助的人员。

 

  本版图片由记者杜静波摄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省政协 专题协商会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