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勤 | 人民政协智慧产生巨大现实力量的见证——关于《一项调查在中南海引起反响》连续报道的思考

2020-04-18 11:36:56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  在2019年10月15日陕西省政协举办的70年发展历程展中,有一块大幅图文展板格外引人瞩目。这张图片源于1993年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的一项调研,由3份发黄的旧报纸交错叠加摆放而成,记录了省政协70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

  在2019年10月15日陕西省政协举办的70年发展历程展中,有一块大幅图文展板格外引人瞩目。这张图片源于1993年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的一项调研,由3份发黄的旧报纸交错叠加摆放而成,记录了省政协70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

  这件曾在陕西省轰动一时事情是这样的:1993年9月,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委员就铜川矿务局部分矿井全面停产问题进行了调研。此事经《陕西政协报》(今《各界导报》)和新华社报道后,引起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高度度重视,国务院为此派出了联合工作组。截至1994年元旦前,国家财政部为铜川矿务局一次性拨付生产自救款3000万元,煤炭部追加亏损指标300万元,省、市劳动部门发放待业保险金60万元,大大缓解了部分矿井停产问题,2万余名歇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有了着落。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此事当时在国务院4个部委、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和铜川矿务局产生较大影响,24年后,随着一些重大历史节点的接连出现而持续升温,有关此事的成果性报道以及展览、史料等达10余次之多,仅见报稿件共计3万字以上。

  《一项调查在中南海引起反响》连续报道及其后续稿件的推出,提升了陕西政协的社会影响力,展现了政协委员的履职风采,人民政协的智慧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力量。作为《陕西政协报》全程报道此事的唯一记者,回顾这组报道的运行轨迹,感觉其对于连续报道的新闻实践和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连续报道题材的选取和采写

  连续报道又称“系列报道”,是对重大事件、重要问题或新闻人物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接续性报道。连续报道适用于对重大题材或正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事物、问题的报道。连续报道具有整体连贯,报道及时,时效性高;制造悬念,产生吸引,传播力强;紧凑衔接,夹叙夹议,震撼力大;互为因果,多重角度,突出本质的特征,是记者手中常用的“重型武器”。

  (一)题材选取

  像其它新闻报道一样,采写连续报道首先要做好题材的选取工作。什么样的题材有价值,什么样的题材价值不大;什么样的题材具备连续报道的特征,什么样的题材不具备;什么题材做连续报道效果好,什么题材效果不可预知,这些问题都是记者采访和写作之前需要审慎思考并决定的。

  具体而言,铜川矿井停产问题事关2万余名歇业人员的就业和家庭生活,涉及部门多、行业多、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报道价值之大无需赘言,而是否适合做连续报道,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判断。一般来说,适合做连续报道的题材,其事件所发生的原因繁多且复杂,发展的结果不尽相同,有的具有多向性,有的走向不明晰,有的压根儿无从预知。如果用新闻六要素去对应分析,就是“为什么”(What)和“怎么样”(How)这两个要素在通稿中不涉及,也不可能信手拈来。这就需要记者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用心用情用力去探寻、挖掘、求证、破解,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睿智,难以识得“庐山真面目”。

  据初步了解,造成铜川矿井停产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铁路运力缺口严重,煤炭价格大幅下跌,售煤款拖欠严重,小煤窑乱开滥采等,至于此事的发展结果,显然是多向性的,于是,笔者决定按连续报道去做。

  (二)采访技法

  连续报道的采访是记者业务能力的试金石。其采访技法五花八门,记者各有各的习惯,各有各的“招数”,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不管怎样做,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拿到所需要的第一手素材,搞清楚事实真相,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记者要坚持公正无私、客观的原则,对于事件的所有关联方逐一采访,不能持有个人倾向和主观色彩,也不能偏袒任何一方,更不能带着观点去找证据。尤其需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现象:既不能因为采访对象不热情、不欢迎,甚至拒绝采访,而产生畏难情绪;也不能因为对方推诿扯皮、耍泼充楞,甚至恐吓威胁,而“就坡下驴”,草草了事;既不能因为怕麻烦、图省事,作风不深入、不到位,而“快刀斩乱麻”,轻而易举地放弃采访;也不能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忽悠,或被表面现象蒙蔽双眼,以至于落入对方设计的陷阱里。所有这些,都会导致记者“屁股坐歪”“帽子戴偏”,得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

  一般来说,连续报道的采访技法有“开门见山法”“乔装改扮法”“现场体验法”“偷拍偷录法”等,不一而足。针对不同的题材,记者可选取相应的采访方法,可选用其中一种,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几种方法灵活交替使用。

  在铜川矿井停产问题的采访中,由于各方积极配合,采访难度并不算太大。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通过采访调研组织者省政协社法委、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当事单位铜川矿务局等方面,掌握事件的整体情况;通过采访郑州铁路局西安分局、小煤窑矿主、电煤企业负责人,掌握造成矿井停产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采访省政协社法委办公室负责人、参与调研的政协委员代表、矿工及其家属代表,掌握调研初衷和调研线索的获取细节,政协委员所见所闻和切身感受,矿工就业及家庭生活情况的细节等,为稿件写作准备详实充分的素材。

  (三)传播渠道和效果

  一篇稿件要收到应有的宣传效果,选择恰当的传播渠道至关重要,连续报道尤其如此。这组报道的传播渠道可谓多种多样、精彩纷呈,整体特点是:以笔者供职的《陕西政协报》报道为主,其他报纸报道为辅;纸媒持续跟进,通讯社适时助力;见报稿、内参稿交替推出,省媒、央媒通力合作。

  作为省政协机关报,《陕西政协报》对这次调研进行了持续跟进报道,先后刊发反映政协委员专题调研情况的动态报道,反映矿井停产现状、问题和建议的新闻调查,反映调研全貌的通讯,反映事件进展的追踪报道,以及代表报社发声的编后等多篇稿件,勾勒了这组连续报道从事件起因、发展,到高潮、结局的运行轨迹。

  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获得线索后,及时采写了内参稿,辅之以省政协社法委调研组形成的《关于铜川矿务局当前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送阅件,对此事进行了深入详实的报道。

  《陕西政协报》和新华社的有关报道,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1993年10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给时任陕西省省长白清才做出批示,要求成立国务院赴铜联合工作组,前往陕西调查研究和现场办公。联合工作组在当年11月11日到达铜川后即投入紧张工作,并于4天后提出了解决铜川矿务局存在问题的意见。

  此事取得初步进展后,笔者就此采写了长篇通讯《一项调查在中南海引起反响》,刊发于当年12月23日《陕西政协报》头条位置,将这组报道推向了高潮。此稿获1993年度陕西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

  随着事件的逐步推进,各方面下拨的有关款项陆续到位,笔者又收集素材采写了追踪报道《一个较圆满的句号 铜川矿务局部分矿井全面停产问题元旦前基本解决》,并配发了编后语《假如没有“假如”》,刊发于当年12月30日《陕西政协报》。

  为进一步展示陕西政协的履职成果,彰显人民政协的智慧和力量,笔者采写了消息《邹家华高度重视陕西政协一项调查 铜川部分矿井停产问题基本解决》,刊发于1994年1月12日《中国矿业报》头条位置,又一次将有关报道推向了高潮。

  (四)持续关注

  按说,铜川矿井停产问题的报道到这里应该告一段落了,但是随着一些重大历史节点的接连出现,笔者用亲历者的视角适时地予以跟进关注,使此事进入了持续升温期。

  2017年是《各界导报》创刊30周年,8月25日纪念特刊《三十而立》推出,其中“我与人民政协”专版在盘点30年来一代代记者深耕政协宣传园地、见证民主政治进程、记录委员履职实践的情况时,介绍了连续报道《一项调查在中南海引起反响》的刊发过程及获奖情况,使这组报道成为《各界导报》创刊30年来有影响的政协报道案例之一。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各界导报》开设了“改革开放40年中的政协智慧和力量”专栏。当年9月6日《各界导报》头条位置,以《省政协一份送阅件引发中省对铜川矿务局部分矿井停产问题的关注》为题,配发1993年12月23日《陕西政协报》头版报纸图片,全面总结了铜川矿井停产问题从调研、报道到解决的全过程,使这次调研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体现政协智慧和力量的履职成果之一。

  为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政协报》推出“春秋周刊·改革开放中的政协智慧”专版。2018年11月8日,该报在第九版有关栏目刊发了笔者的《“有为才有位!”》一文,回顾介绍了陕西省政协社法委关于铜川矿井停产问题调研的情况,使这次调研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政协通过参政议政、建言资政,助推中国社会巨变的见证。

  2019年是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10月15日陕西省政协举办70年发展历程展,以图文展板的方式展示了省政协社法委关于铜川矿井停产问题的调研情况,形象直观地记录和再现了省政协70年发展历程中的这件大事。

  为做好省政协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宣传报道,2019年10月25日陕西政协微信公众号推出《影像记忆·省政协历程展》。在第四集“跨越世纪”中,以图片配文字的方式,回顾展示了《陕西政协报》《中国矿业报》和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此事的情况。

  为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充分展现我省政协发展的光辉历程,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征集出版了以“我与人民政协”为主题的《陕西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笔者的文章以亲历者的口吻回忆了省政协社法委关于铜川矿井停产问题调研情况的报道过程,使这件陕西省政协70年发展历程中的大事具有了一定的史料价值。

  二、采写连续报道的几点启示

  一是遴选线索找“活鱼”。在新闻工作中,有的记者习惯于联系尽可能多的“线人”,掌握来自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信息,以便确保采访线索源源不断;而有的记者则善于跟采访对象交朋友,让采访对象做“线人”,从而获取有价值的线索。相较之下,后者往往会把提供线索当己任,一旦有情况会第一时间告诉记者,且很多线索是适合做连续报道的最佳线索。事实上,这样做更易于遴选线索,发现“活鱼”,采写出独家的、有深度的新闻。

  二是采访技法要独到。做连续报道需要记者不断跟进,事件的发生发展不断变化,记者首先要熟练掌握各种常用新闻报道体裁的采访技法,比如消息采访重在“抢先手”,通讯重在“挖细节”,评论重在“出灼见”,新闻调查重在“查真相”,新闻摄影重在“抓瞬间”。同时,可根据自己的采访习惯和做法,经过长期新闻实践的检验,精心打磨出一套易操作、效果佳的“独门功夫”。继而,视新闻线索的不同情况,在常用“功课”与“独门功夫”之中择优选用,并适时切换,就能获得理想的采访效果。

  三是先手做快后手精。做连续报道要么做先手,求“快”,要么做后手,求“精”,二者必选其一。一个合格记者必须练就一双犀利、敏锐、有穿透力的“鹰眼”,一旦发现有价值的题材要迅速准确地做出决断。遇到适合做“短、平、快”新闻的同源题材,要使出浑身解数抢得先机,第一时间写作,第一时间刊发;而遇到适合做新闻调查、深度报道的题材,则要在细致、周密调查获取第一手素材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独特的写作视角,在深度或广度上下功夫,做出有见地、有启示的精品报道来。

  四是报道渠道需掌握。一个合格的记者,不仅要熟悉自己供职的媒体,也要了解兄弟媒体;不仅要熟悉纸媒,也要了解通讯社、电视台、电台的情况;不仅要熟悉传统媒体,也要了解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和对稿件的要求;不仅要善于做公开报道,也要学会做内参报道。只有这样,在做连续报道的过程中,才能适时调动各种媒体资源,选择恰当、给力的报道渠道,牢牢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将报道做得有声有色,收到出其不意的功效。五是适时跟进葆温度。“记者永远在路上。”一个人一旦开始从事记者职业,就像司机驾车驶入高速公路一样,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善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始终在工作状态。而做连续报道,则要求记者既关注未报道的信息,也关注报道过的新闻,以便发现连续报道的线索;既关注前期报道,也关注近期新闻,以便及时发现新进展予以跟进;既关注自己媒体的新闻写法,也留心兄弟媒体的报道视角,以便在比较中做出差异化。惟其如此,方可在适时跟进中葆有连续报道的温度、张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宝勤,樊云,徐鸿.一项调查在中南海引起反响[N].陕西政协报,1993-12-23.

  [2]张宝勤.“有为才有位!”[N].人民政协报,2018-11-08.

  [3]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4]李希光,孙静惟,王晶.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宝勤(1965—),男,汉族,陕西凤翔人,中国农工党党员,各界导报社主任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4年,研究方向为会议新闻采编技法、政协新闻改革与创新、新闻与人的关系等,发表新闻作品和学术论文400万字,获中央、省级以上新闻奖近百项,著有新闻评论集《点金集》、新闻作品与研究集《求证人生》等,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得“陕西省首届新大陆新闻奖”。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陕西政协 中南海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