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蓝天白云成为陕西常态

2020-01-19 11:35:43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对污染防治工作的投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委员们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下决心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加快美丽陕西建设”主题进行联组讨论

  让蓝天白云成为陕西常态

  联组讨论会场

  □ 记者 李荣 文/图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对污染防治工作的投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1月18日上午,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专题(联组)讨论中,委员们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下决心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加快美丽陕西建设”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环保执法要敢于“亮剑”

  讨论开始前,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特别强调“只谈问题和建议”。

  “那我就先说吧!”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未央区副区长程希文率先发言。在他看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概括地讲,整体形势有“三喜”、基层落实有“三难”。

  何为“三喜”?程希文说,近年来,全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增强了基层环保人的动力;随着环境治理持续改善,坚定了基层环保人的信心;“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调动了基层环保人的干劲。

  “‘三难’主要指精准治污亟待加强、基础设施短板明显、环境执法力量薄弱。”程希文说,因受自身能力和客观条件制约,以及对污染形成机理和污染防治规律理解和把握得不系统、不深入,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机理研判仍然不够精准,实际工作中容易导致“一刀切”。

  程希文建议,省上要强化精准治污,对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县,开展“一区一策”帮扶指导,帮助基层找准污染“病灶”和问题症结;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强化城市垃圾分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的资金保障,强化项目支撑,不断健全和畅通项目申报和资金申领途径渠道;加强对基层环保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确保关键时刻要敢于“亮剑”、能够“亮剑”。

  “我叫常伟,来自渭南,我的名字很好记,希望我的建言能引起大家的注意。”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一开口,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他说,近年来,因为受制于现代农业基础薄弱、财政不够充裕、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我省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主要表现为示范引领效果不够显著,尚未形成整体推进格局,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缺乏规划,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等问题。”常伟说,近年来,各地都在打造示范村、重点村,但未能把示范村的做法、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研究并加以推广,普遍存在“点上示范、面上推广”,进展不平衡,后期任务艰巨。如渭南华州区计划打造65个重点村,占村庄总数的48%,数量多、规模大,是否能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值得商榷。

  如何加快推进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伟建议,强化“两山”理念宣传力度,加大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补助力度,推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强化产业支撑,建立人居环境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建立以产业为支撑的农民致富体系,形成乡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作用,积极投身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不好意思,我来插个队,我说两句吧!”常伟话音刚落,省政协委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言生抢着发言。

  吴言生说,环境不好,大家不能总盯着政府,怪政府工作没干好,更要从自身做起,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省政协委员、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亚丽接过话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有三点建议,加快统筹协调、启动精细管理、做好产业转型。”

  崔亚丽说,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难度不一,土壤污染治理难于水体和大气,水体污染治理难于大气,目前叠加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黄河流域的修复治理问题等,使我省的污染防治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崔亚丽建议,统筹协调各级有关部门,推进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全民治污,扎实推进对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

  省政协常委、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陈怡平表示,环境治理涉及多个方面,既要从大气、水、土壤等方面进行协同共治,更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形成人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我省高耗能产品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长期偏重,货运公路占比太大,污染物排放远超环境承载力。”省政协委员、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冯永强建议,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作为追赶超越、污染防治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加大加快优化调整力度和速度,标本兼治,变短板为契机,破解污染防治难题。

  污染防治要谨防“一刀切”

  讨论中,有委员反映执法部门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一刀切”。省政协委员、渭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薛清军说,各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时常有“一刀切”现象,这说明污染防治工作在政策制定、执行、评价当中还存在难点、痛点和堵点。

  如何防治环保执法“一刀切”,薛清军建议,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突出对企业的帮助指导,要对相关执法部门、职能部门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给基层执法人员自由裁量空间,动态检验检测政策的精准性。在考核追责时要做到尽职免责,从正反两方面定期通报典型案例,起到警示示范的作用。

  省政协委员卓锋认为,污染防治是异常艰苦的攻坚战,需要下大决心、出大力气,铁拳出击;要注重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创新手段,避免环保执法“一刀切”。

  “我们不是面对面,其实是一起的关系。”听到委员反映的问题,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张智华说,去年以来,陕西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优良天数持续增加,污染值不断下降,为细化操作规范,省生态环境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执法不严格、不规范等问题,坚决杜绝随意执法、粗暴执法等“一刀切”行为,不断提升行政执法行为的精准度、确定性和公信力。

  2019年12月,陕西成立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张智华介绍说,目前正在起草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相关规则、工作职能等具体化工作,届时将会向社会公布。

  垃圾分类要重视末端处理

  2019年9月1日,西安正式实施垃圾分类。讨论会上,垃圾分类也成为委员们关注热点。

  “根据目前各地垃圾分类情况看,都普遍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做法,有的甚至盲目推进。”冯永强表示,应科学研判、因地制宜,合理制定各地垃圾分类处置方案,研究一般垃圾与厨余垃圾、餐饮垃圾分类与否的利弊;研究垃圾资源化的路径,激励和规范民间垃圾回收和公益垃圾回收行为,不断培养公众垃圾分类意识,特别是要重视末端处理。

  省住建厅厅长韩一兵说,西安的垃圾分类刚刚起步,还在谋划过程,谋划过程又会不断细化、实化。目前,垃圾分类已经全面展开,收集已经实现分类,但在转运和末端处理上还不够规范。加之受到大环境、技术、设备等因素影响,垃圾在分拣和焚烧中遇到实际难题,希望全社会一起参与,支持垃圾分类。

  “我省常年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071万吨。”省政协常委陈斌说,推进生物质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可以部分替代化石能源,彻底消除传统露天焚烧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但生物质资源量大面广,由于其低品位与高度分散性,从收集运输到加工利用的产业链不健全,整体利用水平偏低,加之科技转化力度不够,经济价值难以发挥。

  他建议,可以结合陕北、关中、陕南生物质资源特点,因地制宜推广小型家用气化炉,就地就近对农村生物质进行提质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减少无效运输;积极推广高效清洁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绿色源动力。

  陈斌透露,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正在牵头编制我国生物质能2021-2035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目前已经将生物质能利用纳入我省环保、农业、能源战略,生物质能源产业将为我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源动力,实现“环保和经济双赢”。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污染防治 环保 环境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