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榆林特色现代化农业——委员问诊榆林农业“短板”

2019-02-27 08:28:33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助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效益,走出一条富有榆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子?今年榆林市两会,冯学付等委员就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 记者 李荣 高三宝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助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效益,走出一条富有榆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子?今年榆林市两会,冯学付等委员就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互联网+农业”助力

  农业现代化

  “随着榆林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积聚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也制约了榆林现代农业发展。”冯学付委员认为,“互联网+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等,同时可以为农业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如何推进榆林“互联网+农业”健康发展?冯学付认为,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榆林市“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完善农村信息化平台和服务中心,提高网络信息服务水平,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他建议,建立农业物联网智慧系统,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存等环节互联网化,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便及时监管农产品产品认证、产地准出等信息;构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高重大农业科研基础设施、科研数据、科研人才等资源共享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农业科技

  人才队伍建设

  “从总体看,榆林的农业基础还很薄弱,特别是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生产效益低,制约榆林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李云平委员认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根本在科技,关键是人才。”李云平说,榆林全市现有农技人员1923人,40岁以上的占58%,30岁以下的仅占10%,高级、中级、初级及以下职称比例为14∶34∶52,本科和大专学历占比较大,70%左右为非涉农专业,有的涉农学历通过后续教育取得,实际指导服务能力较弱。市县乡平均拥有的农技人员结构比例为150∶25∶1,呈明显的“倒金字塔”结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李云平建议,以政府为主导设立“农业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培养、输入引进、奖励资助等,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培训基地,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才到基层干事创业的待遇,确保农业科技队伍出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加快构建新型

  农业经营体系

  近年来,榆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7645个,家庭农场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达12059个,土地流转面积达197.5万亩,均居陕西省第一位。

  “虽然榆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新型农业经营水平低,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需求。”李鹏委员认为,目前榆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较低,辐射带动能力弱,规模经营效益未能充分显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李鹏建议,全面建设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户以生产要素入股,积极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让农户与现代农业主体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生产转化为专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李鹏认为,应积极引导农机人员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互联网+ 农业 人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