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上)

2018-12-18 09:05:46  来源:各界导报  


[摘要]“我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12月11日下午,在陕西省气象局的办公室里,省政协委员、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侯建忠直言,改革开放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侯建忠:重要气象预报15分钟内发出

  □首席记者 李荣

  “我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12月11日下午,在陕西省气象局的办公室里,省政协委员、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侯建忠直言,改革开放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1983年,侯建忠大学毕业进入陕西省气象局工作。35年来,他始终坚持工作在预报一线。

  气象观测逐步实现自动化

  俗话说,看云识天气,但是大家知道吗?所有的预报和服务都离不开气象观测数据。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们的监测大部分都是靠人工观测,气象预报准确率低,气象监测站点也很少。”侯建忠看着电脑上的气象云图感叹地说,40年来,气象观测逐步向自动化转变。目前,常规要素基本都实现了自动化观测,陕西的气象站点也发展到99个国家站和180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

  目前,我省气象监测站点种类已从常规的地面、高空、农气观测,发展到雷电、环境气象、自动土壤水分、农田小气候、天气雷达、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火箭探空、无人飞机遥感探测以及FY系列卫星观测。

  今年5月,我省在全国首家建成的风云四号卫星接收系统投入业务运行。现在,我省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天、空、地”三位一体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气象数据分析更精准

  气象数据从获取到应用,中间的传输过程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侯建忠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仅靠租用邮电部门线路通信。目前,各类气象数据只需5分钟即可完成采集、质控、整理、分发等流程,更方便快捷。

  回想起以前的工作环境,最繁琐的莫过于手绘天气图表。由于受技术限制,当时他们主要以人工绘制天气图为主,绘制完后,再由预报员通过经验分析未来天气,这种方式大概只能预报未来1—2天的天气,准确率也不是很高。

  2000年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由计算机通过计算,推演未来的天气,分析数据更精准,预报时效已提高至10天。

  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

  2005年以前,陕西天气预报对象只是西安、咸阳等10个地市,而且4天以上的预报准确率很低。2005年开始,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快速提升。2009年前后预报对象从10个地市发展到98个县,2012年发展到1280多个乡镇。

  为了更准确地预报天气信息,目前省气象局建立了全新的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

  “气象数据分析出来后,接下来就是发布预报,但以前发布渠道只有广播电台和报纸,很耽搁事。有时预报还没发出去,雨就下完了。”侯建忠说,以前,他们把气象数据观测出来后,先把数据传给电信局,再由电信局传给西北气象中心,最后才传到国家气象中心,等到依据这些数据再制作发布天气预报,最快时距离最早监测时间已经过去1个多小时。

  近年来,我省气象部门建立了覆盖面较广、传递速度较快的信息发布体系,除了通过传统媒体发布外,还通过微博微信、手机应用程序等新媒体手段发布,信息的覆盖率达到98%以上。重要的预报预警能在15分钟内传递到用户和百姓手中。

  以前的气象,只是针对农业、林业等少数几个行业部门服务,现如今,气象已经拓展到交通、旅游、能源、医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提供服务。

  晏立群:从烧柴火到天然气,小火苗折射大变化

  □记者 张晶

  省政协委员、陕西美能清洁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晏立群,亲眼见证了中国家庭燃料从烧柴火、蜂窝煤、液化气钢瓶到管道天然气的每一个过程,小小火苗折射出了人民生活的大变化。

  最犯愁的就是生炉子

  1978年,晏立群10岁。对家里做饭和取暖,最初的印象就是蜂窝煤。

  “搬蜂窝煤让人头大。”晏立群说,当时先去蜂窝煤厂,把煤搬到架子车上,再费劲拉回去,放在阳台上垒起来。

  “最犯愁的就是生炉子,”晏立群回忆起小时候帮家里做饭的时候,先要拿柴火引燃,放上蜂窝煤以后,拿蒲扇不停地扇,满屋子都是烟。回忆起那股子呛人的烟味,就让人皱眉头。那时晚上始终操心着给炉子加煤块的事情,就怕火灭了又要生炉子。“当时大家就是那么生活,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象不来。”

  在当年,能用上蜂窝煤也是不容易的,更多的偏远山区主要靠烧柴火。

  使用液化气要办开户手续

  1993年晏立群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第一次见到了液化气的使用。

  “当时就觉得很先进,有个煤气灶,用管子一连,每次做饭只要一拧,火就来了。”晏立群描述第一次见到液化气的兴奋,“简直是跨时代的。”

  在那个气源相对有限的年代,液化气就像是奢侈品,居民使用液化气得办理开户手续,每个月定量供应。

  在深圳工作一两年后,1995年晏立群给家里办了一个液化气账户。

  “刚开始家里人很反对,觉得太贵。”但他还是坚持开了户,一次性存入几千块钱,每年供给10罐气。

  很快,液化气的方便、干净、卫生让家里人觉得“不可思议”。家庭燃料的升级,让家人感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喜悦,

  在深圳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晏立群接触到了“火王”煤气灶。

  “当时我已经预感到了液化气以后的使用和发展前景。”煤气灶一定有市场。

  于是,晏立群成了火王煤气灶的业务员。很快,又回到陕西代理销售这个煤气灶。

  “火王煤气灶在当时可是名牌呢。”晏立群不无骄傲地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液化气的供给越来越充足,开始迅速在老百姓生活中普及。

  但是,液化气也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晏立群说,液化气罐比较重,搬到五六层楼实在是不容易。液化气一旦泄漏后会下沉,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还有一样麻烦,无法准确知道液化气罐中的剩余气体还剩多少。“饭做到一半熄火了是常有的事情。”晏立群说。

  天然气管道已铺向农村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西安开始通天然气了!”随着西安市内管道天然气的推广,当时还在做“火王”煤气灶的晏立群预感到,市场将逐步淘汰煤气灶,转向天然气灶。

  “天然气不仅便宜,而且更干净,杂质少,比液化气更安全。”天然气的普及速度,比液化气更加迅速。到了2002年左右,管道天然气已经铺设到了县一级的城市。后来,天然气管道已铺向农村。

  晏立群将自己的工作转移到了天然气产业,也开始将业务范围拓展到中小城市。

  2017年中国天然气净进口量约92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二;消费量约240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产量约150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天然气产业由点到面,发展迅速,既有力保障了中国能源供应安全,又有效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铁腕治霾”“保卫蓝天”战略的实施,天然气已经成为千家万户不可缺少的清洁能源。

  吴敏:世界越来越小,“地球村”真的来了

  □ 王惠玲

  省政协委员吴敏还记得,高中时期曾经为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失魂落魄。“当时要用自行车券才能买到,很是珍贵。”如今漫步街头,再也看不到那些骑着自行车,扛着大收音机的潮流青年了。

  吴敏说,“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的变化,真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手机支付改变了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敏作为中国银行苏州市分行的一名柜台业务员,每天接触到最多的业务是存取款和工资账户零存整取。“当时最高级的业务就是外币兑换。”吴敏说,能用外币在当时是挺时髦的事情。

  “那时的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在特定场合使用。”他说,拿到外汇券就可以去专门对外宾和港澳台胞特设的友谊商店,购买普通商店买不到的商品。现在,银行线上都有APP,几乎每家银行在APP里都设置有商城,老百姓可以在银行的网络“商店”买东西。

  吴敏讲到,互联网带来的超速发展是他没想到的。“现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对线下银行是不小的挑战,支付宝、微信等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些变化是顺应人们生活需求发生的,互联网让生活更加便利了,更是国富民强的表现。

  智能手机让你知晓天下事

  在吴敏的记忆中,儿时每当夜幕降临,一栋楼的人都会跑去邻居家看电视。“20多户人家,共享一台9寸黑白电视机。电视台放什么就看什么,觉得能看到电视很开心。”

  “现在一部巴掌大的智能手机,几分钟就能让你知晓天下事,想看什么内容还可以量身定制。”吴敏感慨,改革开放四十年,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焕然一新。他回忆,以前为了丰富职工生活,单位每年都会举办一至两次舞会,“那已经是相当豪华的娱乐方式了。”而现在,手机上的娱乐内容非常多,随时随地都可观看。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家的交流也变得十分方便。

  作为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的吴敏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最让他骄傲的是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高了。如今,国外有的中国都有,有些甚至超越国外,他深深为祖国的飞速发展感到骄傲。“现在外国人很欢迎我们去他们那里投资、旅游,我们也常常见到外国人在中国安居乐业。”吴敏感慨着,世界越来越小,“地球村”真的来了。

  谈起第一次到陕西,吴敏说:“十五年前来的时候,黄土高坡真的到处是黄土。去年我来陕西任职,变化太大了。有苏州家乡的亲切感。”吴敏说,他看到陕西不再是黄土遍地,街道绿树成荫,山坡上也是一片绿色。

  来陕工作后,吴敏对陕西的营商环境也大加赞赏。他表示要把自己看到的新陕西告诉更多投资者,让更多好企业扎根陕西。“我对陕西的发展很有信心,未来的四十年,相信陕西会成为闪耀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明珠。”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改革开放 气象 手机支付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