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阳 记者 王斌
健康扶贫是开展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商洛市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省深度贫困县11个,商洛市占5个。在全市34.04万在册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高达9.56万人,因病致贫返贫率28.08%。
2017年以来,商洛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各相关部门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工作重点,顺势强力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凸显出新农合基金透支压力大、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依然较弱、医疗机构对费用控制难度较大、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矛盾显现等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2018年,商洛市政协将健康扶贫工作列入2018年度专题对口协商议题,成立专题调研组。通过深入调研,调研组建议:
建立完善医疗基金保障长效机制。多渠道向上反映基金透支问题,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争取差异化和更加科学的健康扶贫政策。积极争取中省资金对深度贫困县健康扶贫的支持和倾斜,保障后续资金畅通,逐步缩减基金缺口额度,确保基金运行安全和现行医保政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积极争取慈善、红会和爱心人士投身健康扶贫事业,不断拓宽基金收入渠道。市县财政、民政、扶贫部门应逐年适当增加资金预算,确保健康扶贫工作平稳运行。强化基金监管,在保障贫困人口能看病、看好病的前提下,严控不合规费用支出。探索在定点医疗机构建立逃费黑名单制度,对黑名单人员后续治疗费用不再减免,从源头上切断逃费现象,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加大镇村卫生院(室)的投入力度,加快村级标准化卫生室的建设,逐步扩大公建民营村级卫生室比例。完善镇、村医疗卫生人员补充机制,探索“镇招村用卫生院监管”模式,逐年制定计划、适当降低门槛,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尽快解决镇、村医生不足和人才匮乏问题。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把分级诊疗制度落到实处。探索改进基层医院考核机制,激发基层医院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持续推进组建“医疗联合体”,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远程诊疗网络,发挥好现有技术和设备的作用,不断扩宽智慧医疗覆盖面,最大限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有效破解基层医疗技术、经验不足等问题。
强化监管不断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卫计、扶贫、民政、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政策对接,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监管工作合力,让健康扶贫惠及每一个贫困人口。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诊疗指南规范和临床路径,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和相关指标控制,针对不同病种制定符合当地诊疗服务能力、具体细化的诊疗方案,不断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参考既往实际发生费用科学测算,制定各种病种的合理收费标准,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杜绝因过度医疗增加财政和贫困患者的负担。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管理和个人考核,防止出现不看病、少看病照样拿工资,看了病还担责任的恶性循环。进一步落实签约医生责任,增加签约医生补助,对工作落实好的医生在绩效考核、职级晋升方面给予倾斜,避免签约医生制度流于形式。
进一步加大扶志扶智工作力度。在贯彻健康扶贫一系列政策的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健康扶贫工程,重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信心,组织签约医生、帮扶干部,有条件的还可以聘请或招募志愿者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引导贫困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积极面对困难,重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改变贫困人口的“懒汉”思维,设置一些享受政策的前置条件,保障扶贫制度设计的针对性,比如对一些有劳动能力但不愿劳动的贫困对象,需凭参加就业培训、务工凭据等方可享受健康扶贫政策等。尊重自然规律、群众意愿和市场规律,深入推广支部加“三变”改革经验,鼓励引导贫困患者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加强就业扶贫的实践指导,对于有创业想法的贫困患者,积极提供政策咨询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发展生产的信心和能力,实现稳定长久脱贫。
持续加大健康扶贫工作宣传力度。健康扶贫政策层次多、种类多,继续坚持用老百姓听得明白、看得懂的文字、弄得清的方式深入宣传,让健康扶贫政策入脑入心,提高群众对健康扶贫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把宣传和教育相结合,在宣传政策的同事,加大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消除非贫困户对贫困户享受脱贫政策出现的误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公共卫生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村镇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力度,落实妇女“两癌”筛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公共卫生项目,从源头上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及时总结健康扶贫工作经验,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为推动健康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打好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