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洋县:山垭里创出的“一村一品”脱贫路

2020-01-13 19:56:10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前些年我一直在外地人来我们这办的食用菌场里打工,现在有了自己的13个香菇大棚和锯末袋加工设备,今年又建起了1个冷藏库,一年下来能卖18万元左右,净收入大概有7~8万元”磨子桥镇二龙村脱贫户王芝兰喜地告诉记者。...

      各界新闻网讯   “前些年我一直在外地人来我们这办的食用菌场里打工,现在有了自己的13个香菇大棚和锯末袋加工设备,今年又建起了1个冷藏库,一年下来能卖18万元左右,净收入大概有7~8万元”磨子桥镇二龙村脱贫户王芝兰喜地告诉记者。
        汉中市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一行在洋县二龙村、垭垥村典型的巴山丘陵村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洋县把占全县总面积72.2%的山区和占21.1%的丘陵区列为脱贫重点,县各部门、帮扶单位、镇村及村民联动,一村一品,走出了山区的脱贫致富路。
二龙村香菇产业成品牌
      磨子桥镇二龙村山丘连绵,沟壑纵横,距县城及镇集较远,三村合并是较大的村,辖16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人口471户1682人,其中贫困户209户712人,耕地1860亩,人均耕地仅有1.11亩,主要是10400亩林地占据,如何脱贫成为县镇村干部们的重任,也是村民们的期盼。
      干部引领、示范带动。该村属县纪监委包扶的扶贫村,住村第一书记杨钊军、村支书王文治介绍,全村地势沟深狭长,主要是林地,当地青冈树遍山,是香菇木耳种植的好菌母本,干部们挖掘自身资源优势赴河南省西峡县考察调研香菇产业发展,并咨询农科专业技术人员,动员村民大面积开发此产业,在村民们担心、观望情况下,王文治率先引种试种,第一期袋料香菇种植成功了,不仅收回了12万元成本,还盈利近8万元,试种两年后村民看到了经济收益不错,从此也成为全村香菇产业发展的起点,2018年王文治被评为“省级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部”。
      该村12组王芝兰,2015年丈夫突发心脏病病故,家庭重担和治病所欠的几万元外债全部落在了她的身上。对此她顶受压力在村里河南人办的香菇场打工维持生计,但欠债压得王芝兰喘不过气来,无奈只能让初中刚毕业的儿子外出打工。同年在扶贫精准识别中被确定为贫困户,一方面组织、干部从资金协调、精神上等帮扶,另一方面靠自身惊人的吃苦耐劳干劲种植香菇,先后鼓起勇气贷款2万元租赁了河南客商香菇场,接着借用场地、香菇架等生产设施,在二龙合作社专业人员及支书王文治等人员的支持下,2016年初做好制作袋料前期工作,2017年4月县纪监委结对帮扶二龙村后,又协助她申请产业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当年就种了2.5万袋料香菇,参加了县技术服务培训,无论天晴下雨,寒冷炎热精心照料着自己的产业和希望,一步步艰辛努力大获成功,成为村里的带头示范户,日子越过越宽广,被评为县“十佳农民致富能手”。
       推进产业化,壮大集体经济。一个个成功星火点燃了村民们的信心,干部们忘我地扑在帮扶工作上,谋划产业壮大发展。适时深化了“五帮五扶”帮扶工作机制,动员村民加入村合作社组织,参与集体入股分红、务工,鼓励有条件的自主经营,形成了集体产业带动下多形式香菇产业发展的好势头。全村现有17个大户,发展椴木香菇2万多架,袋料香菇3万袋。集体合作社共吸纳社员106户(其中贫困户76户),以每亩年均800元租金流转土地80余亩,投资330万元在3公里峡沟里建成了食用菌产业园区,目前已有香菇大棚51个,椴木香菇3500多架,袋料香菇80多万袋,成功注册了“春雾山”“鹤韵”产品商标,品牌知名度响誉省内外,园区规划种植了夏菇、秋菇和冬菇,产品远销西安、四川、甘肃、河南等地,成为洋县南部山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苏陕合作产业示范基地、授予县“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增收,喜笑颜开。8户贫困户流转土地年稳定收入6.4万元,青冈木香菇原料依法有序采伐节省成本收益60余万元,15人长期在产业园务工(高峰期用工达50人),培养了一批香菇采摘能手,每人每年可增收2~4万元,其中三组贫困户陈树玲常年负责产业园生产管理,年收入达4万多元。截至2019年12月份,合作社香菇产业已收入70万元,预计2020年5月份香菇收入可达到130多万元,按合作社章程盈利部分按6:3:1进行分配,2018年至今,共实现两次盈利分红累计资金14.3万元,其中2018年分红户均400元,个户最高785元;2019年分红,户均445元,个户最高1045元,2018年二龙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农民有了更大的精气神。此外,该合作社以成功的技术、管理、经验先后带动帮助周边八一村、小江村分别发展袋料香菇8万和7万袋,帮助尚居村合作社发展袋料香菇6万袋,共同走向致富路。
      面对可喜的成果,县镇村各级干部及村民们没有骄傲和懈怠,他们凝心聚力向着规模化、品牌化、公司化、高质量稳定增长发展目标挺进。2020年计划再增加5万袋袋料香菇和1000架椴木香菇,遵循市场规律,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合作社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入股资产运营公司,实现资产保本分红,拓展提升香菇产业附加值,为群众增收致富加码提速。
 垭垥村猪牛养殖、药材种植成特色
      “我养了2头母牛,种了些元胡、乌药材,每年挂有山里的柿饼,加上村保洁员每月600元,一年下来收入有近3万元,去年还取了媳妇”溢水镇垭垥村43岁的尚建斌兴奋地告诉我们。
        该村属于典型的陕南山区,山高路陡,自然条件艰苦,可耕地少林林地多,辖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6户648人,其中贫困人口69户达218人,占全村的34%,2014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排名全县倒数第一。针对特困状况,县为办包扶单位会同镇村干部反复座谈谋划,从配强干部队伍、扶志扶智、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找产业项目努力推进实施。
       住村第一书记徐钢和村支书路宝善介绍,由县委办协调先后投入400多万元,拓宽硬化村组道路11.6公里,新建饮水工程5处,建成村民文化活动广场1个,完成“插卡式”电路改造,电力入户率达100%,建立了标准化卫生室刚刚投入使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赞不绝口;在此基础上,着力引导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增收,先后培育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鹏盛公司牵头大力发展生猪及肉牛养殖,集体养殖肉牛75头、土蜂300箱,同时扶持家庭养殖、种植,全村现已有存栏生猪600头,肉牛149头,养殖产业发展劲头实足。2019年组织开展文艺演出2场,召开院坝说事会18次,扶贫励志报告会1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评选表彰1次,爱心超市积分兑换6次,组织多次土蜂养殖技术培训和群众义诊活动等,集体已累计给每户贫困户分红5300元,群众收入及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大幅,群众脱贫信心百倍,目前已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
      今年63岁的脱贫户路庙新激动地告诉我们,他因病致贫,在县领导及县委办、镇村干部们的帮扶下摆脱了困境,现与妻子女儿在405厂稳定务工,月收入7000-8000元,同时自种乌药1亩,还入股参加了村里养蜂养牛两个合作社每年分红约3000元,一年下来算得上较富裕。采访的当天,适逢该村召开垭垥村一年一度的扶贫表彰大会,县文工团也到基层惠民演出,县委办主任雒军带着县委胡书记的问候亲临参会鼓励,对勤劳致富能手、孝心敬老之星、卫生示范户、爱岗敬业公益先进、村合理化建议表现突出者等进行了表彰,小山村充满了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洋县的脱贫实践表明,扶贫必须全面、多渠道、多方式系统联动,靠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靠社会各界及爱心人士的爱心帮扶,靠各级干部的真切带领,最大化激发农民主动性创造性和勤劳本色,走出各自的特色化道路,脱贫攻坚一定会如期实现。(杨春建)
 

编辑: 康斌

相关热词: 新春 走基层 洋县 脱贫路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