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闯出新天地 ——榆林市非公企业助力脱贫攻坚见闻

2019-08-29 08:50:00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 2018年“双十一”期间,产自米脂县的小米电商销售总值为698万元,比上一年销售增长近一倍。此外,米脂县在100个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销售数据榜单排名中,也由上一年第四上升至第三。...

  □记者 唐冰

  2018年“双十一”期间,产自米脂县的小米电商销售总值为698万元,比上一年销售增长近一倍。此外,米脂县在100个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销售数据榜单排名中,也由上一年第四上升至第三。

  “我们黄土地上从来不缺好产品,缺的是市场。”8月21日至23日,“统战宣传基层行”采访团走进榆林市米脂县、榆阳区,在了解当地非公企业倾力助农创新实践事迹中,一位当地同志在介绍情况时自豪地说。

  陕北盛产高粱、谷子、荞麦等小杂粮。小杂粮作为陕北农民群众的主要口粮,具有“营养丰富,医食同源”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小杂粮已成为陕北地区主要农业经济作物。“产品是好产品,但是过去由于销路不畅,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农民群众一年忙活到头没有个理想的收入,自然就不愿意再种了。”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非公党建第一书记吴峰说。

  “好产品卖不上价”,从2016年起,随着一批电商企业逐渐成长,这种尴尬局面发生了转变。为了打开这些无污染、绿色环保土特产销路,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一些电商企业闯出了一条线上销售之路,将这些当地土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企业。

  2016年,22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注册成立了专门营销特色农产品的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农特产品”模式,让农特产品从农户庄稼地直通消费者,这一减少诸多中间环节的销售方式,让优质榆林农特产品卖上了好价钱,农民尝到了种植小杂粮的甜头。

  “我们通过‘支部+支部’的订单农业模式,与桃镇、印斗镇、杨家沟镇和郭家砭镇共73个贫困村签订了小杂粮基地种植合作协议,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0000余亩。”吴峰说,公司在收购农户产品时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收购价,把更多利润让给农民群众,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增强线下客户体验度,引导线下消费者转入线上消费,进一步加强产品品牌建设。

  印斗镇农民张勇勤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没有电商之前,一斤谷子的市场价最多1.5元,如今,谷子的市场价已涨到2.5元。由于自己是贫困户,公司在收购时每斤还会多出4毛钱,“现在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日子也有了奔头。”

  8月的陕北,正值谷子结穗季节。在距离米脂县车程仅20分钟的榆阳区上盐湾镇高家湾村,去年山沟里新开垦的45亩谷子地,成片谷子都已结穗。

  “这两年市场行情越来越好,我们村合作社就在山沟荒地新开垦出45亩地,租给农民群众种植谷子,第一年不收土地租金,第二年开始每亩租金300元。”高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曹永平介绍说,由陕西庄稼汉农资有限公司出资的陕北兄弟杂粮合作社与村里签订了收购协议,收购价基本高于市场5毛到1块。2013年起,陕北兄弟杂粮合作社就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帮助农民销售产品,带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

  “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为了帮扶贫困户。”在榆阳区街头遍布的特产店里,摆满了来自农家的土特产。榆阳区政协常委、陕西庄稼汉农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彬动情地说:“我自己就是农村人,看到大家伙东西卖不出去,心里真着急。”

  为了拓宽销路,曹彬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起了特产店。“总体来看,现在的体量还是有些小,将来我们还要继续扩大规模,争取把更多的农民朋友吸纳进来。”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非公企业 榆林 土特产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