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夏荣:身为记者

2018-07-02 10:34:59  来源:各界导报  


[摘要]困难再多再大,也只有完成任务的义务,而决没有向组织讲条件、要照顾、要待遇的权利。于是,她在实践的摸索、学习、探讨、研究中走上了新闻之路,更与体育新闻结下不解之缘。...

  困难再多再大,也只有完成任务的义务,而决没有向组织讲条件、要照顾、要待遇的权利。于是,她在实践的摸索、学习、探讨、研究中走上了新闻之路,更与体育新闻结下不解之缘。

  □ 记者 满淑涵

  俄罗斯世界杯赛程过半,剩下的比赛仍然充满许多不确定性。夜色渐浓时,苏夏荣也会陪着老伴窝在沙发里看会球赛,不时点评一番。

  1968年,26岁的苏夏荣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当时怎么也没想到,从小因为身体素质差体育课全免的她,后来会成为一名体育记者。

  甜头

  苏夏荣是1942年出生的“延安娃”,因为父母从军无暇照顾她,从小被送进了保育院。

  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胡宗南率部进犯延安。1947年,延安保育院和保小的孩子们由保育员们带领撤退。为躲避追杀,队伍几乎每天都是白天休息晚上“行军”,苏夏荣自此落下了关节炎。

  在北京育才小学就读时,苏夏荣就因身体素质差体育课全免。“而且一到换季的时候,腿就疼得厉害。”

  到五年级时,学校组织运动会,班主任周老师鼓励苏夏荣也来试试,于是,她报名参加了200米短跑、铅球和跳高三项。“那时跟我同宿舍的胖姐比我大一岁,每天带着我训练,早上跑步,课间就在教室门口挖沙坑练跳高,下午放学了继续练投铅球。”说起那段日子,苏夏荣脸上洋溢着笑容。

  “最后,我居然还得了个跳高第二名。而第一名正是后来成为田径名宿的吴浮山。”

  这份意外的荣誉让苏夏荣不再畏怯体育,她开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从初中到大学,一直担纲校女子篮球队主力。

  1964年,苏夏荣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特别“酣畅淋漓”地度过了她的大学生活。“有时候学游泳,扎在游泳馆就是一整天,带着西红柿、黄瓜和馒头。还打球,不好好上课,打瞌睡。”她笑着说。那一年,全国高校篮球比赛在北京举行,她被选拔到省队集训,有一位带队训练的老师打趣地说:“苏夏荣,你学中文,又爱打篮球,要不以后当个体育记者算了。”

  大学毕业后,苏夏荣被分配到西安晚报社工作,直到退休。“可以说,因为尝到了强身健体的甜头,后来越钻越爱,越爱越钻。”苏夏荣从事体育新闻报道32年,她深切体会到,体育使她年轻,体育使她充满活力,体育给了她智慧和力量。“埋头苦干,干到底,一干就是一辈子。”

  现场

  “干枯的报道不如喝白开水。”苏夏荣在自己的体育记者生涯中,始终这样警醒自己。“尤其是体育新闻,节奏很快,就需要你有更灵敏的反应。”

  苏夏荣特别强调“在现场”的重要性。她说,不论训练场、赛场还是赶场的车上,必须要让自己身临其境。“离开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其他体育工作者,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是没办法生存的。”

  记者常被人称为“无冕之王”,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在记者圈里,也常有人调侃苏夏荣说,你们体育记者多美,成天看比赛,哪儿热闹到哪儿去,到处跑,到处玩,还能出国……“可很少有人知道体育记者的艰辛。”参加工作后,苏夏荣先后跑过工交、教育、科技、卫生等不同口线的新闻,最后还是选择了体育新闻,她觉得这是一条虽然辛苦,但很磨练人的战线。

  “我还记得刚入职时我去采访足球比赛,不懂什么是越位,什么是直接任意球,什么是合理冲撞,还有很多的战略战术用语,我就问、就学。”苏夏荣说,“总要弄个明白。”

  这股韧劲不仅让她学到了不少东西,还交了不少体育界朋友:前中华全国体总副主席、西北大学终身教授王耀东,“中华跳绳王”胡安民,原中国女篮队长邱晨,曾连续十年蝉联全国武术男子全能冠军赵长军,原陕西男篮主教练高建翱等等。

  坚持

  大学二年级时,苏夏荣患过淋巴结核,打针、吃药损伤了听力,这给她后来的采访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我去采访经常要带一只录音机,装上磁带,回来再听一遍、整理一下。”

  尽管如此,苏夏荣始终以奥林匹克格言要求自己。“更快、更高、更强”让她不断体味生命的意义。她总结说,体育以独特的方式深入到人的交往领域,体育新闻在传播精神文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我是一个53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每当看到竞技场上运动员们顽强拼搏的状态,听他们讲述背后那些关于自我牺牲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我都为之触动。体育不是看热闹,它是人心灵的升华。我想,我应该用自己的笔把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零”的突破目睹记——李钟琪奥运会归来一席谈》《邱晨在澳大利亚(上、下)》《飞龙奖得主印象——记楼云》等稿件正是苏夏荣的初心所在。

  “首先细心思考,然后果断决定,最后坚韧不拔地去做。”苏夏荣把培根的这句名言抄写在自己的采访本上。32年奔跑在体育新闻战线,她把更多触角伸向群众体育,希望读者也跟她一样能够尝到体育锻炼的好处。

  2000年,苏夏荣与宋世雄、孙正平等体育名记的作品一同入选由中国体育记者协会编辑出版的《百名中国体育记者自述》。她小心翼翼地收藏着早已泛黄的大大小小的采访本、通讯录、会议文件,甚至自己的第一份《因公出国人员审查表》,每一处笔迹都能让她重回她热爱着的体育新闻现场。

  刚刚过完76岁生日不久,苏夏荣现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对体育的热爱:晨起、晚睡打坐,雷打不动地去健身房练瑜伽,学习养生保健知识,连外出旅行都不忘带根跳绳。她的健身教练王珠珠感叹:“苏阿姨坚持得最好!”苏夏荣却总笑着说:“原来还想着学学书画和电脑,但是锻炼也不敢松懈,健康的体魄比啥都强。”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体育新闻 苏夏荣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