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无论是萧何还是张良都在刘邦屠杀功臣时幸免于难。明初“三杰”李善长、徐达、刘基(刘伯温),在朱元璋屠杀功臣时竟然只有“大将军”徐达幸免于难,朱元璋的“萧何”李善长与“张良”刘基都被害。同样是遭遇“流氓皇帝”,为何“神算军师”刘基不能象张良那样保全自己呢?...
看过电影《林则徐》的观众,应该不会忘记赵丹饰演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在虎门销烟时的英豪壮举。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虎门禁烟期间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偏偏遇上了一桩尴尬事,此事无关禁烟,却与林则徐身患“痼疾”相涉,那就是困扰他多年的疝气。...
1927年8月的一天,几个文艺界的朋友在蔡元培家做客。大家谈笑风生,兴致勃发。...
中国人谈恋爱,总是隽永的。...
他是一代曲学大师,在民国学林享有盛誉。他对曲律、曲史包括词学理论造诣极深,以一本《顾曲尘谈》深得蔡元培赞赏,遂于1917年被聘为北大教授,讲授古乐曲。他叫吴梅,在世时与王国维齐名,二人并称戏剧研究领域的“南吴北王”。他的一生,就像一台波澜起伏、动人心弦的大戏。曲终人散,余音袅袅,回响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
今年适逢“中国近代水利之父”李仪祉逝世八十周年,笔者有幸于陕西师范大学拜访了其嫡孙李晑。
...
中国文化中最深入人心的人格,便是君子。何为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做君子?若求答案,毫无疑问,胡适是一个标杆。陈丹青说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唐德刚说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罗尔纲说胡适:“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几十年来拍黑帮电影,只要出现旧上海的镜头,一定少不了黑帮火并,片头剑影刀光,片尾刀光剑影,“大哥”们戴着墨镜叼着雪茄坐着福特轿车在弄堂里横冲直撞,帮派和帮派之间的巷战如同家常便饭,每日里长刀与短枪共舞,刹那间斧头与人头齐飞,升斗小民好像分分钟就要丢脑袋一样。...
徐悲鸿游历印度时,在喜马拉雅山大吉岭一带,对气势汹汹的灵鹫很是着迷。1942年1月,由于日军侵略的战火满布马来西亚,人在槟城的徐悲鸿只好提前回国。途经昆明时,他又一次目睹雄奇的灵鹫,不禁创作了国画《灵鹫图》。...
尽管贫病交加,挫折一个接一个,但父母亲并不悲观气馁,父亲尤其乐观开朗。他此时常教我读些唐诗,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全家最喜爱的诗句之一。...
在陕北志丹县旦八镇麻子沟村有一位能歌善舞的老农,他就是当地有名的农民歌手陈应章。...
“赤脚医生”孙立哲是上世纪70年代著名的知青模范:他1969年从清华附中毕业后来到陕北插队,在土窑洞里为当地农民做了上千例手术,后又因政治原因被隔离、批判,却得到老百姓上“万民折”为他请命……他的传奇不可复制,而在这背后,母亲马春浦对他的教育和人格的培养,影响深远……...
任志强是中国知名企业家。卸任华远集团董事长后,开始写回忆录。虽然在延安插队只有约半年时间,但任志强对这段生活却记忆深刻,描写入微。他“忘不了在那里上过的每一课,包括那里的贫穷,那里的落后,那里老乡们的朴实与纯洁”。
...
高玉珍、于广云和赵纯慧是留守延安的北京知青,付育华、袁京红是被北京知青遗落在延安的孩子。他们都是平凡人,至今生活在延安。对他们而言,故乡,父母,是多么亲切,又多么遥远。从他们的经历中,恰可看出那个时代真实的“不平凡”。...
我父亲王芸生,原名德鹏,“芸生”这个名字还是进天津《商报》当总编辑时介绍人信口说出来的。如果要向父亲追问一句,他会笑着回答:“芸生者,芸芸众生之谓也。”而我母亲冯玉文原本没名字,那时贫苦人家的女孩,没有大号是很平常的事。父亲说,一次由于急需,是他临时给母亲取的名字。父亲给别人取名喜欢按辈分,当时他不会有老冯家的家谱,而是突然想起冯玉祥,心想母亲跟冯玉祥差不多是同辈,于是给母亲取名叫玉文。...
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汤用彤先生是在1952年全校学生毕业典礼上。当时他是校务委员会主席,我是向主席献花、献礼的学生代表。由于我们是解放后正规毕业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相当隆重,就在当年五四大游行的出发地——民主广场举行。...
沈美娟是沈醉最小的女儿,也是他唯一留在大陆的子女。从1960年被特赦到1996年逝世,三十多年间,沈醉与女儿沈美娟相依为命,共同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坎坷。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有喜有悲,反映了时代大背景下个体的悲欢离合。...
赵烈文既是曾国藩的心腹幕僚和心爱弟子,又是晚年曾国藩无话不谈的朋友。私下里他虽然敢同曾国藩谈论五十年后清朝必亡,也敢说皇帝、慈禧太后、恭亲王等人的不是,并将这些谈话内容无所顾忌地写进日记,但翻遍他的日记,始终找不到劝曾国藩起兵造反、自立为帝的言论,甚至连一点试探性文字都见不到。...
张作霖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一路攀升到割据一方的“东北王”,最后登上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的宝座,他本人也从不名一文、浪迹乡里的穷小子一跃成为民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富翁。...
阎锡山有一整套治理山西的理念,如“村本政治”、“公道主义”、“按劳分配”……今人对这些理念已相当隔膜,自然也很少有人能够了解阎氏其实是在中国搞义务教育的第一人。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战火绵延的年代,阎氏能够将“受教育”与“当兵”、“纳税”并列,称之为“国民之三大义务”,放在《告谕人民八条》的首条,要求山西民众全体遵守,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