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2022-10-20 09:39:57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 孟宪勤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做到巧妙渗透。

  一、在解题明义、了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的眼,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再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清贫》一文前,先让学生理解清贫的含义,猜一猜本文描写的谁,带着猜想初读课文一探究竟。然后查找方志敏的生平及他被捕前后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方志敏。

  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背景,根据学习提示要求自主默读课文,画出能够体现方志敏品质的语句,然后围绕这些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了解的背景更深一步看到了方志敏不卑不亢、正气凛然,感受到方志敏清贫、朴素的生活及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精神品质,达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目的。

  二、在欣赏插图、观看视频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神州谣》一文时,文中插图有蜿蜒的长城和巍峨的群山,与课文内容遥相呼应,既表现了神州大地山河壮美,也给读者无限遐想。教师让学生观看黄河、长江的视频,了解奔流不息、气势磅礴的中华民族母亲河等内容,让学生体会神州大地的壮美,进而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在研读语段、理解课文中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在教学第一次议花生时,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父亲说的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是“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花生的特点是“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然后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理解花生内在的可贵品质,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在教学第二次议花生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可能容易被那些光鲜的人或者事物所吸引,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更令人敬佩。父亲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同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把握分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四、在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中渗透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浓缩,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启发。作业布置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深化和拓展,更能把思想教育深植学生内心。

  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时,板书设计“责任”“雄起”“奋发向上”等重点词语,时刻提醒学生铭记责任,奋发图强。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为了实现强国梦,中国百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杰出代表和典型人物事迹,并以此为主题做一份手抄报,让学生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种子根植于心。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系西安市碑林区建国路小学教师)

编辑: 吴佳蕊

相关热词: 文道合一 学科优势 思想教育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