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 采访调研行•南线篇 希望陕西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2022-08-08 10:40:25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行南线采访团走进渭南、商洛、安康等地,看到了陕西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的成效,感受到干部群众昂扬的斗志,他们表示 ——希望陕西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

  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行南线采访团走进渭南、商洛、安康等地,看到了陕西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的成效,感受到干部群众昂扬的斗志,他们表示 ——

  希望陕西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国家电投陕西分公司渭南联合光伏电站项目。通讯员 彭一鹏摄

  8月1日,在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人民日报社古巴籍记者亚瑟夫正在学习打快板。群众新闻网记者 王若歆摄

  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茶山。 记者 梁少飞摄

  “陕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太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见闻。作为一名外国记者,我希望陕西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8月5日,人民日报社古巴籍记者亚瑟夫说。

  过去的一周,亚瑟夫跟随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行南线采访团走进渭南、商洛、安康等地,探访陕西群众的幸福生活。生态保护、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尽管各地资源禀赋、发展路径不同,但所到之处,他和其他记者都有相同的感受:陕西干部群众用满满的干劲、勤劳的汗水,浇灌出扎扎实实的收获。

  青山绿水的守护

  8月2日,在合阳县洽川处女泉边,鼓声震天,身穿民族服装的汉子们,跳着远古先民的舞蹈。热烈的气氛,让采访团一行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文化。

  滚滚黄河,从黄土高原奔腾而下,一路蜿蜒前行流经合阳县40余公里,“流”出了黄河流域规模最大的湖泊型湿地,留下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传世经典,形成了万顷芦荡、百种珍禽的生态美景。

  合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吉宏伟介绍,近年来,合阳县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及生态恢复力度,持续推进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坚持不在洽川地区布局工业产业,有效丰富了湿地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是全体三秦儿女的共识。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地处秦巴山区的安康承担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职责。

  8月4日,在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工作人员打开监测系统,只见安康市河流的实时监控信息出现在一块大屏幕上。通过监控,各出水口的排污情况一目了然。不仅如此,系统还自动监测河流上是否存在非法垂钓现象,并进行提示。

  人民日报社记者吴凯说:“站在汉江之畔,只见满目青翠,让我十分震撼。我也从中感受到陕西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陕西对于绿水青山的守护。”

  乡村振兴的推进

  清澈的黄洋河从崇山峻岭间蜿蜒而下,穿过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形成了深深浅浅的川道丘陵区。“藏”在这儿的财梁社区山清水秀,宛若江南。

  财梁社区第一书记郝屹介绍,财梁社区由财梁、赵梁、龙泉等5个村合并而成,辖内面积30平方公里。这里贫困发生率曾达52.9%,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作为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定点帮扶点,这几年总行先后投入3400多万元为社区修路建桥、拓展产业。目前,社区“六园五厂”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虾稻共养、食用菌、茶叶、毛绒玩具等项目遍地开花。

  “我们这里山多,不适宜大面积耕种,要因地制宜,改变思路,摸索合适的产业发展之路。”下一步的发展蓝图,郝屹已在心中绘好,“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带和现代农业展厅,用二三产反哺一产,努力让财梁社区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

  看到财梁社区群众的幸福生活,前来采访的光明日报社记者李洁很是感动:“我是第一次来到陕南,深刻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这里的山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我相信这里人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这里的绿水青山会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

  财梁社区的变化只是陕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21年,全省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来到陕西,看到通过辛勤劳动而收获幸福的广大脱贫户,我们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富民政策、农业政策落到了实处。”人民日报社海外版科教部副主任熊建说。

  文化传承的自信

  秦东大地——渭南,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鼓舞之乡和手工技艺之乡。

  8月1日,采访团一行人来到了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在这里,采访团成员不仅对渭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沉浸式体验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采访团成员一同上台参与华阴老腔演出;精妙的提线木偶戏让大家拍手叫好;华山戏法的一手“耍把戏”逗得大家直乐;创新皮影戏展示了传统与创新的深度融合……

  身为渭南市华州区皮影雕刻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54岁的薛宏权精研皮影艺术已近40年。2015年,他组建皮影演出团,从皮影制作向皮影戏表演转型。他带着徒弟,不仅把皮影艺术展示给各地的观众,还走出国门,远赴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地演出。

  薛宏权告诉记者:“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只守旧,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才能留住观众的心。从古至今,皮影戏其实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

  “在这次采访调研活动中,我们欣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尝了各种地方特色美食,也感受到了陕西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的成效。”亚瑟夫说,“这片土地上有太多惊喜等待我们去挖掘、去体验,有机会我愿意花更多时间再来这里感受!”(记者 张权伟)

  收获颇丰 意犹未尽

  8月5日,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行南线行程结束。回想起8月1日到5日的采访经历,记者们纷纷表示此行收获颇丰、意犹未尽。

  “本次行程比较紧凑,有些采访点位还未来得及深入了解。这是一种甜蜜的遗憾,也给我日后重返三秦大地一个很好的理由。”人民日报社记者吴凯笑着说,“我一定会把陕西的故事讲好!”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8月1日,南线采访团首站来到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伴随着华阴老腔的一声吼,本次行程正式拉开帷幕。

  经过这次调研行,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对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对以前并不是很熟悉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陕西人民的热情好客与开朗乐观。”吴凯说,“非遗文化既有老一代人的传承,又有新一代人的创新。这些传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手上重新焕发出光彩,让我十分感动。希望陕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得更好、更出彩。”

  在“文史圣域”——司马迁祠,采访团成员回味《史记》,感受历史。“我能够真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记者李欣怡说,“希望通过大家的报道,把陕西的名胜古迹介绍给更多人,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全世界。”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这次采访让我切身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更多地了解到陕西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生动故事。”人民日报社海外版旅游部记者刘发为说。

  5天时间里,采访团在芦荡万顷、荷塘十里的洽川乘船,在“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华山攀登,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的古树前驻足,在悠悠汉江水畔漫步……这一切都让采访团成员感受到陕西的别样风光。

  在华山脚下的玉泉院,西部网记者卢江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华山。华山景区的环境更优美了,而且实现了多个景区深度融合,形成了全域旅游新体系。”

  “这几天的所见所闻让人非常难忘。”古巴籍记者亚瑟夫说,“洽川对黄河湿地的保护非常完善,这为其他国家在湿地保护方面提供了经验。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可以说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特色产业的开发与利用

  “来到蒋家坪茶山,看到辛勤劳作的茶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富民政策、农业政策落到了实处。”人民日报社海外版科教部副主任熊建说。

  几天以来,从黄土塬的光伏“蓝”,到大荔冬枣“金果果”,再到终南山寨的“景民合一”……记者们看到陕西各地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适合当地的富民产业,为老百姓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在国家电投陕西分公司渭南联合光伏电站项目前,光明日报社陕西记者站记者李洁说:“新能源对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至关重要。国家电投集团的新能源项目能够改善渭南市能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关中地区节能减排。”

  在大荔县,中新社记者杨英琦对大荔冬枣在遭灾后迅速恢复感触良多。“大荔冬枣受灾严重,却能在短时间内恢复,难以想象当地民众付出了多少心血!”杨瑛琦说,“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了解到科技与人才对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会把三秦大地上发生的动人故事详细记录下来,让更多人走进陕西、了解陕西。”(记者 梁少飞)

  记者手记

  “一带一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一带一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在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行南线5天的行程中,从亲身经历和中外媒体记者口中的一声声赞叹中得到答案,那就是“变化”。

  在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司马迁祠和韩城古城,我们看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日益完善,看到非遗文化从传承到创新的动态发展。

  从大荔冬枣变“夏枣”的奇迹、平利县蒋家坪漫山的茶园中,我们看到农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看到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带来的蓬勃动力。

  在洽川黄河流域湿地、华山景区、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和汉江,我们看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看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贯彻落实。

  在镇安县青铜关镇、终南山寨、平利县长安镇,我们看到乡村人居环境的飞跃提升,看到通过特色产业闯出的一条条新路,也看到人民群众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小小的大荔冬枣成为走出国门的“金果果”,蒋家坪的一座座富硒茶山是帮助群众走上致富大道的“绿色富矿”,仓颉庙、司马迁祠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这一个个事例是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生动诠释。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未来,陕西将继续在变化中求发展,于变化中开新局,描绘出一幅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美丽画卷。(王若歆)

编辑: 吴佳蕊

相关热词: 一带一路 乡村振兴 生态保护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