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东方活龙”擦亮中国龙文化之乡招牌

2022-05-23 08:41:53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舞龙,眼睛要盯着自己的龙,随着龙一起移动。”18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雨坛彩龙传承人、73岁的罗德书来到雨坛小学校,为雨坛彩龙演艺传习所的孩子们上课。...

  “舞龙,眼睛要盯着自己的龙,随着龙一起移动。”18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雨坛彩龙传承人、73岁的罗德书来到雨坛小学校,为雨坛彩龙演艺传习所的孩子们上课。

  据悉,发源于四川泸州泸县方洞镇的雨坛彩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有着“东方活龙”的美誉,而泸县也有着“中国龙文化之乡”的美誉。雨坛彩龙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传承守护,第五代传承人罗德书就是其中之一。

  “要手随眼动,眼随心动,手、脚、心一齐动,龙自然就活起来了。”罗德书让孩子们像龙一样去看、去动、去想,体会龙的神气。

  教室里,罗德书一边讲解理论,一边示范动作,孩子们兴趣昂然,跃跃欲试。受场地约束,大家不能尽兴。虽然下着雨,但孩子们还是愿意到操场上实地操作。

  伴着中气十足的叫喊声,只见罗德书两眼一定,双手一挥,手中的雨坛彩龙“龙头”如同活了一般,不断翻滚跃起。孩子们也跟着舞动起来。

  龙出洞、龙夺宝、龙抱蛋、龙叹气、龙翻滚……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过关,最后连贯起来,大家的额头都泛起了汗水。

  “我学雨坛彩龙有一年半了。雨坛彩龙是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学习,让它继续传承下去。”虽然额头上冒着汗,累得气喘吁吁,但雨坛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郑好仍然坚持着。

  “年龄大了,有些力不从心了。”罗德书说,可一舞动起龙,他的精神一下子就十足起来,对孩子们的动作也严格要求起来。“我们叫舞龙为耍龙,耍字代表着享受和热爱。”

  “我先是向师生传授舞龙技艺基本动作,然后选择50个娃娃组建学生舞龙队,再系统培训舞龙。”罗德书说,从基本动作开始,再到套路训练、乐器训练。到了期末,基本能进行一个完整的表演了。

  “我是第五代传承人,我兄弟有俩孙子,我也有两个孙子,他们也跟着学习耍龙了。我们必须要传承下去。”罗德书表示。

  “雨坛彩龙被称为‘东方活龙’,有着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我希望能让它得到充分保护、传承和发扬。”罗德书说。

  近年来,泸县十分重视雨坛彩龙的传承,在方洞中小学、雨坛中小学都设立了传习所,开设雨坛彩龙校本课程。罗德书兄弟二人每个月定期到传习所上课。不仅如此,罗德书兄弟二人还受邀到福集镇龙脑桥小学开设课程。

  “不仅会舞龙,我们还能制龙。”仔细观察罗德书的手掌,黝黑、厚实中还有几个泛黄的老茧。这是舞龙、制龙留下的。

  上完课,来到他的家里,只见画好龙麒麟的油纸被当成装饰品挂在墙上,雨坛彩龙的“半成品”随处可见。

  罗德书拿着一把刀,在竹林里选择一株慈竹,熟练地砍、剃、划……坐在屋内,对还未编制完成的龙头进行编制。

  “如今,舞龙队练习、表演的每一条雨坛彩龙,都是我们亲手制作的。”罗德书说。

  “就地取材,竹条结实、有韧劲。”罗德书说,纯手工制作为每一条雨坛彩龙赋予了生命。说话间,罗德书手执一个龙头,在院坝内舞动起来,雨越来越大,让雨坛舞龙祈雨习俗更加神秘。

  2006年,泸州雨坛彩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德书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永远不会放弃,再多的问题也要想办法解决,坚持下去。”目前,罗德书确定把小儿子罗大清,以及弟弟罗德学的儿子罗伟作为雨坛彩龙的第六代传承人来培养。

  “我们想组建一支队伍,能够定期在镇上、县上开展龙舞表演,向前来旅游的游客展示雨坛彩龙的魅力。”在罗德书的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据中国新闻网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罗德书 孩子们 上课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