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7月23日,西安市雁塔区杜城街道省直机关三爻社区组织社区青少年参观砖瓦墙材博物馆,开展“‘探趣’课堂再升级 少年派暑期奇遇记”活动。
墙材行业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行业,从古代到现代、从建国初期到当前,为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座位于中国建材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的博物馆,致力于充分发掘、用好红色资源,用实物展示、视频展播、图片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讲好讲活建材故事,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并以建材的发展历程砥砺品格,传承和发扬新时代建材人的钻研精神和美好品格,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用材料创造美好世界。
过去,这座藏在墙材院小区居民楼旁的砖瓦墙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大门常闭,砖瓦无声,路过的居民都很少知道它的存在。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墙材的魅力,三爻社区联合研究院将这座沉默的砖瓦墙博物馆打造成了“辖区红色文化研学基地”,让它们“开口说话”。
推开博物馆的大门,仿佛闯入了一座凝固的历史长廊。玻璃展柜里,一块块砖瓦静静陈列,秦砖的古朴厚重、汉瓦的灵动纹饰、明清砖瓦的精巧工艺,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
“大家看这块瓦”,随着讲解声响起,孩子们凑近展柜,有的踮起脚尖观察纹路。当听到“古人没有机器,全靠手工烧制,一块好砖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时,孩子们忍不住发出惊叹:“原来砖瓦里藏着这么多智慧!”
砖瓦不只是建筑材料,它更是一种伟大发明,承载着深层的文化内涵。砖的发明是人类步入初始文明的一声礼炮,是亚洲东方三大流域原始华夏先民对世界民族的一次伟大贡献,砖瓦的纹路里,藏着文明演进的密码。
而这份对砖瓦文化的传承与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撑。中国建材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创建于1965年,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从事墙体屋面材料制品研究设计的国家级专业科研设计院所,见证着砖瓦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每一步。
从秦砖汉瓦的古朴厚重,到红砖、水泥砖的普及应用,再到空心砖的创新研制,砖瓦结构在不断升级中变得更加坚韧耐用、保温高效。这背后,是老一代科研人员默默的付出与为国奉献的赤诚,更彰显着祖国发展进程中那份峥嵘磅礴的奋进力量。
互动环节里,问题像小泡泡一样冒出来:“为什么古代的砖比现在的更耐用呀?”在一问一答中,孩子们不仅读懂了砖瓦的“前世今生”,更感受到了古人“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离开时,有孩子说:“原来路边的砖瓦都不是普通石头,是会讲故事的历史书呢。”
活动中,社区还邀请了退伍军人余新龙,现场为孩子们讲述戎装岁月里的红色故事。
如果说砖瓦是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那余新龙爷爷就是鲜活的红色故事讲述人。活动室里,他穿着军装,眼神明亮,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却字字有力。他讲自己第一次站岗时的紧张,讲战友们互相取暖的温情,讲面对危险时“身后是祖国,不能退”的坚定。孩子们听得入了神,有的悄悄握紧拳头。
最后,孩子们给余爷爷敬了个少先队礼,齐声说:“谢谢爷爷,我们会记住您的故事!”
文物成了历史的“活教材”,余爷爷的讲述让红色记忆变得真切可感。孩子们不再是隔着文字看历史,而是在触摸砖瓦、聆听故事中,读懂了前辈们的热血与担当。这堂特殊的课,让爱国主义情怀从抽象的词语,变成了心底对英雄的崇敬、对家国的热爱。
从“藏在深闺”到“人来人往”,砖瓦墙博物馆的蜕变,是社区多元融合的生动注脚;从沉默的砖瓦到热血的故事,孩子们的暑假,装满了“初心”与“传承”的种子。这个夏天,知识在行走中生长,信念在故事里扎根。那些曾经冷清的角落,正因为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炽热的初心,变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有温度。(记者 白瑶)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