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去了大量连接设备与轨道的线缆,将原先需要1-2个高大的机柜才能容纳的设备,统统集成到一个“小箱”里……3月6日9时许,在西安地铁航天城车辆段,工作人员正在对最新落地的数字化安全管控智能终端进行调试。
记者看到,在车辆段的道岔区段旁,安装有一个灰色的“小箱”,里面排列着多股线缆与多台手掌大小的设备。坐在设备间里的工作人员在电脑上发出指令,远在轨道旁的“小箱”迅速启动运行,灵活完成道岔的转换闭合和车辆通行信号变换。
“你别看它体积虽小,但功能却不少。”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赵跟党介绍道,“小箱”的名字叫数字化安全管控智能终端,是研究院首批孵化落地项目之一。这款新设备采用高集成化设计,实现道岔、信号机等设备的实时监测与智能管控,构建“监测-预警-控制”一体化运维体系。
信号系统是地铁运行的大脑,它通过控制道岔来决定列车方向、通过控制信号机颜色来给司机指引是走还是停,而“小箱”正是“瘦身版”的信号系统轨旁控制设备。
“以前,控制道岔的信号设备非常庞大,除了一张操作台外,还需要1至2个2.2米高、1.2米长的机柜才能放下。同时,从机柜到道岔旁也需敷设大量的线缆,建设与运维成本很高。”赵跟党表示,“小箱”具有无线与无线传输双重功能,省去了大量的线缆与室内机柜,应用后将减少材料成本、节约运维人力。
除了体积小的优势外,“小箱”也更加聪明。它不仅能控制道岔、转辙机、信号机外,它还具有预警功能。当设备存在隐患或轨道闭合不足时,能将故障信息实时传输到工作人员的电脑上,有效提升运营故障响应效率。“这款设备是下一代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轨旁设备数字基座,具备开放式、可进化、组件化的特征,是未来轨道交通行业产品的发展方向。”赵跟党表示,“小箱”正在落地测试阶段。
记者了解到,西安市轨道集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校地企一体化联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轨道交通原始创新技术策源地,已取得显著成果。
截至目前,“工电隧智能巡检机器人”等3项研发成果已在西安地铁运营现场落地测试,“超视距智能感知及预警技术”等6个项目已通过中期评审的同时,已取得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3项专利正在申报中。“全尺寸多因素弓网动态接触模拟试验台”荣获第八届中国智慧轨道大会“智慧轨道交通创新产品奖”,多项研发成果相继在行业内多家企业对接应用技术方案。
2025年伊始,西安市轨道集团还相继启动轨道交通“投建营”一体化可持续交通体系研究项目、发布《西安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为轨道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西安地铁AI应用系统,该系统可辅助开展地铁运营场景中的数据分析、故障诊断、员工培训、知识问答等工作,进而提升地铁运营管理水平与安全保障能力。
未来,西安市轨道集团将持续聚焦智慧高效、绿色节能、多网融合与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坚持以“用”为导向,促进创新技术转化。
(文/记者 郭沛然 图/李明)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