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静 曾世湘
1月9日至11日,第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行。订货会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展示超40万种图书,现场人头攒动,展示出行业发展的新气象。连日来,陕西多家出版社也携精品图书参会,尽显“出版陕军”实力。
《从渔阳里出发》
聚焦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建历史
1月10日下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主办的“我们今天为什么依然要读渔阳里——《从渔阳里出发》新书发布会”在第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从渔阳里出发》是一部聚焦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建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以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渔阳里聚集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和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历史事件为核心,生动呈现了百年前青年们为寻找救亡图存道路而奋斗的壮阔画卷。
该书作者陈晨在新书发布会上谈及创作初衷,源于2016年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作家协会的“红色起点”写作项目,其负责撰写上海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主题。在上海党史研究室老师协助下,收集了海量资料,并多次前往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参观,历经数次修改,为八位先辈撰写人物小传,详细描绘他们在渔阳里的活动、前往莫斯科留学的艰难历程以及后续人生归宿,使历史人物与事件更加鲜活生动,也体现了作者在与青年学生互动交流中不断深化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与表达。
“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
为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他者眼光”
1月9日,由西北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发布会,于第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告诉记者,“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旨在为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他者眼光”,为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提供借鉴参考,以期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重构中与时相进、与时更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应有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丛书将海外汉学中的中国哲学研究置于中西之争和古今之争的脉络主题,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路径和中西互镜的方法进行系统梳理考察;系统反映海外汉学研究中国哲学的观念、方法和见解,为国内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提供精良、丰富的文献资料;同时立足世界哲学视野,从人类整体视角出发,针对现代性的困境和问题,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参考。
陕西作家长篇小说《逆风飞翔》
讲述一代工业人的坚守与梦想
陕西青年作家盛世唱响(本名刘俊锋)的长篇小说《逆风飞翔》也在本届订货会上亮相。
该书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描写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至本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时间跨度的现实题材小说。通过父亲带着女儿逆风飞翔这一故事主线,讲述了从事工业制造的平凡人,在企业低迷、家庭破裂、升学摇号失败、小孩口吃旧病复发等残酷现实磨砺和考验下的人生沉浮;刻画了这一代工业人在坚守与梦想、现实与世俗中的痛苦、迷茫和无助,以及他们在人生漩涡和墨菲定律一次次应验的情况下,眼含热泪却依然奔赴生活的时代人物群体肖像。同时,通过对中国式家庭原汁原味的呈现和抽丝剥茧的解析,引起了人们对社会转型期,家庭生活、离婚、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的深度反思。
《影像丝路》(第一辑)
感受真切的丝路人文地理
1月9日上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陕西图书《影像丝路》(第一辑)新书首发活动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中国国际展览中心7号馆陕西展区举行。
《影像丝路》是集丝路研究与丝路实景影像于一体的大型人文图书,以丝绸之路中国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及预备名录的遗产点为主,兼及丝绸之路其他自然遗产、文化遗存、人文景观、民族人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精美的文字和图片内容,一流的装帧设计,融可读性、可视性、愉悦性于一体,希冀能将千年丝路的文明成果通过视觉刺激和美学传递生动立体地呈献给读者。
活动中,《影像丝路》总策划张炜、总主编荣新江和第一辑主编杜文玉分别从《影像丝路》丛书的策划缘起、出版价值、编撰思路等方面与现场观众分享交流。他们希望通过策划一套图文并茂、感受真切的丝路人文地理的读物,使更多的人了解丝路、感知丝路、行走丝路,从而推动丝路文化融通,繁荣丝路文化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释放文化的重要贡献。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