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作用,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今年以来,西安市围绕推进城市治理效能在智慧韧性上实现新突破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管理的统筹引领作用,持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强化空间治理,推动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聚焦城市核心功能 持续优化全市空间格局
围绕西安市核心功能定位和“七大功能区”建设目标,我市积极探索构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在总体规划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坚决维护“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在功能体系规划层面,通过构建“功能区—功能组团—功能单元—重点功能区块”四级传导体系,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中主体功能区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的完整传导链条,保障城市核心功能与空间利用的精准对应,补充国土空间规划在城乡总体结构与功能布局管控引导等方面的不足,引导城市功能结构优化,实现以功能布局统筹行政区、开发区协调发展的目标。
在专项规划层面,坚持“多规合一”,统筹推进33个市级专项规划编制,明确专项规划目录清单管理、成果审查程序等内容,为后期新增专项规划的编制及审批奠定基础,确保专项规划在各级规划中精准落位。
聚焦规划落地实施 逐步推动详细规划全覆盖
据悉,详细规划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等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以及实施城乡开发建设、整治更新、保护修复活动的法定依据。
为确保“七大功能区”功能管控和重点片区、重点项目建设,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合西安实际,采取“分段编制、逐步推进、片区先行、重点突破”的工作新模式,落实新时期详细规划工作要实现从静态蓝图到全过程全周期动态管控,从面向规划审批到服务开发建设,从技术文件到制度集成,从建设管控到空间治理的“四个转变”要求,推动全市详细规划逐步实现全覆盖。
在城镇开发边界内,选取东部示范区、北部片区、高新片区、西咸新区、古都核心区五大片区作为全市发展建设的重点片区,带动外围区域编制单元详细规划一张图,承接落实“七大功能区”主导功能,通过单元化落位解决传导和总量、布局的问题,实现全市一张图底线管控。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稳增长、“保回迁”“保供应”的项目纳入重点区域、重点地块、重点项目详细规划编制清单,按照“急用先编”的原则,加快完成实施详细规划编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确保项目高效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城镇开发边界外,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千万工程”落地见效,采取“试点先行,重点编制”的方式,研究制定了实用性村庄规划审查要点、编制指引、成果规范、管理技术规定等文件,先行先试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通过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经验,逐步推广实现全市全域村庄规划管控全覆盖,为加强乡村地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促进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
聚焦系统治理提升 不断完善城市交通体系
目前,我市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功能体系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等上位规划的基础上,梳理形成了都市圈范围内“六环十二射”的骨架道路环+放射结构图,完成了市区两级两类道路体系的管控一张图并下发各区县、开发区,作为本轮编制详细规划层面道路网规划的上位依据,确保全市道路规划建设“一盘棋”。
在充分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实际制定《西安市市政道路精细化设计技术标准和指引》,从整合各专业规范及标准、分区细化道路设计导则、提升现状城市道路建设标准三个方面,系统推进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精细化,实现道路设计全要素覆盖。推动道路规划设计方案联评联审,强化规划对建设施工的统筹作用,确保全市道路规划、建设一体化、精细化、科学化,系统提升全市市政道路通行能力。
聚焦特色文化传承 积极探索支持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国土空间规划
针对西安市大遗址区与现状城镇空间高度重叠,文物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难以有效衔接等问题,我市积极推进“两规融合”,促进城市规划建设与大遗址保护协调发展。适当调整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方法,积极推进大遗址国空规划与文保规划有效衔接,解决大遗址区域“留白”问题,推动遗址区文保项目和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坚持不大拆大建,科学划定本体保护、重点保护和动态保护三个范围,协同管理、分区施策。坚持动态发掘、动态保护、动态发展,系统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实现一张蓝图、分步实施、动态推进。
(首席记者 龚伟芳)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