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质生产力,硬科技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11月1日,在西安举行的2024硬科技创新大会系列活动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会议上,《2024中国硬科技创新发展白皮书——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正式发布。
据悉,2024版《硬科技白皮书》,首次将科技创新中心纳入硬科技发展和实践的探讨中来,并瞄准硬科技创新的全要素生态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措施建议。
六大产业21个细分领域
不断深化对未来产业的认识
硬科技领域,是我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期和窗口期,开辟发展新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先手棋”。以硬科技领域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正在全球加速布局。
《白皮书》按照“制造、信息、材料、能源、空间和健康”六大领域,遵循硬科技技术目录中“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的筛选逻辑,以硬科技视角,形成六大硬科技产业领域和21个细分领域。
其中,未来信息正迈向“光+AI”的智能时代。《白皮书》提到,以光子技术、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领域将引发信息领域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重构。其中如光芯片,作为光电子领域核心元器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通信、工业、消费等众多领域。
在未来能源方面,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国家战略,将对能源及用能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太阳能、氢能等环保新型能源及其衍生的新型储能、分布式能源等,将推动未来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和多元化快速转型。
材料是工业之本、制造之基,是所有未来产业领域的根基,突破“卡脖子”技术,新材料技术要实现大的突破;而未来制造将以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新兴工业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生命会重新理解人体和生命;未来空间则将助力人类走向大航天时代。
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说,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是牵引未来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希望通过《白皮书》对未来产业的全景展示,能够对硬科技、对未来产业的发展形成共识,深化对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和产业业态的认识。
全方位 多维度 深层次
展示硬科技创新的城市图景
2022年底,西安正式获批建设“双中心”,标志着“双中心”建设迈入第四城时代。
《白皮书》以“双中心”建设城市为重点,深入剖析了深圳、西安等“双中心”建设城市,合肥、武汉等“单中心”建设城市,以及科创中心建设潜力城市苏州的创新发展路径和模式,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展示硬科技创新的城市图景。
《白皮书》认为,西安是自有科创基因的硬科技“策源之地”。在“遗传”优势和“后天”努力的双重赋能下,西安在2021-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排名连跨四个台阶,从全球第33位跃居第18位,实现了从硬科技“策源地”到“引领区”的迭代升级。
《白皮书》指出,深圳是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的硬科技“活力之都”,合肥是将资本力量发挥至极致的硬科技“创投之星”,武汉是从创新策源到产业成链的硬科技“光电之城”,苏州是推动制造业数智变革的硬科技“奇迹之园”。
目前,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能级和引领作用持续跃升,西安、武汉、成渝、合肥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各自特色优势,加快区域协同配合和辐射带动,共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6方面22条具体措施
构建硬科技创新全要素体系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全要素生态,是加快硬科技创新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对此,《白皮书》针对硬科技创新全要素体系构建共提出了6方面共22条具体措施。
《白皮书》中提出,硬科技领域对高端设备与工艺平台需求较高,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平台等支撑。因此,亟须探索一套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共同投入的机制,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助力科研院所、硬科技企业加速技术研发进程,缩减产品研发周期。
此外,书中还指出,要加快形成全链条创新协同网络,以金融活水浇灌硬科技沃土,加快高水平科创人才引育留用,营造硬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米磊表示,硬科技创新生态是一个复杂网络结构,既要组织间的网络协作和政策制度的推送,也要整合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或创新资源,构建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的创新网络关系。(文/记者 程静 图/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