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社携经典绽新颜 易俗社版《杨门女将》首度亮相

2024-07-13 07:14:58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通过彩排内审的方式,走过世纪长河的西安易俗社正式携新排大戏《杨门女将》亮相舞台...

易俗社版秦腔《杨门女将》剧照。(记者 尚洪涛 摄)

  赤胆忠心一脉传,金戈铁马保河山。7月11日,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易俗社剧场内,一曲宏伟壮烈的秦腔大戏《杨门女将》,荡气回肠,声声绕梁。当日,通过彩排内审的方式,走过世纪长河的西安易俗社正式携新排大戏《杨门女将》亮相舞台,记者从易俗社了解到,此版《杨门女将》的排演,也是易俗社纪念鲁迅先生为该社题赠“古调独弹”10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

  行当齐全文武兼备

  用经典新排“亮箱底”

  作为国人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杨门女将”讲述的是宋仁宗时期,宋天子因朝中无人领兵挂帅而想与敌国求和,杨家遗孀强忍悲痛,佘太君挂帅、穆桂英做前锋,杨门女将上阵杀敌的英勇故事。

  在岁月长河中,包括秦腔在内的多个剧种都曾排演过相关题材作品,让这部宏伟壮烈的英雄史诗,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但此次排演经典传统剧目《杨门女将》,是易俗社首次将这一故事完整排演并搬上舞台。

  剧情跌宕起伏,唱腔旋律优美,舞台场景生动,演员表演到位——这是11日演出当日,很多观演观众与专家学者对易俗社版《杨门女将》的印象。不管是佘太君义无反顾地担当帅职,在悲痛万分之时仍坚定地发出“只要朝中一声唤,这挂帅我佘太君一力承担!”的豪气言语,还是那一句“哪一阵不为江山与黎民?”的铿锵肺腑之音,都将观众的爱国情推向顶峰。

  “易俗社这版《杨门女将》行当齐全、文武兼备、长靠短打皆有,文戏有老旦、青衣、老生的经典唱段,武戏则有精彩的对打场面,亮点众多。可以说,是剧团‘亮箱底’的一出大戏。”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表示,之所以在今年举全社之力推出这部秦腔,是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为纪念鲁迅先生为易俗社题赠“古调独弹”100周年,“我们希望通过舞台上杨家几代人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展现易俗社百余年发展中始终坚持的‘和家国同频,与时代共振,为人民而写,为人民而演’的风骨与传统。”

  尊重传统守正创新

  以经典剧目促传承

  “尊重传统、守正创新,以传德、传艺、传神之心,把优秀经典剧目传承下去。”易俗社版《杨门女将》导演陈强表示,这是该剧排导期间,全社上下始终怀揣的信念。“以英雄人物报国忠心诠释大美秦腔的磅礴气度——易俗社版《杨门女将》在编排时,根据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对舞美灯光与节奏进行了部分调整,但立根传统,注重传承更是重中之重。我们要把老先贤们留下的艺术宝藏守护好、传承好。”陈强说。

  以经典,促传承,这是易俗社将《杨门女将》从秦腔宝库带向舞台台前的另一大初心。在《杨门女将》的主创和演员阵容中,能直观看出对“传承”二字的书写——该剧由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饰演穆桂英,国家一级演员韩利霞、李东峰、屈鹏、范晓星、高二强和王辉、何雨馨、李颖等大量90后、00后青年演员联袂演出,充分体现出“以戏带功、以老带新”的舞台风貌。

  “在《杨门女将》的排练过程中,许多年轻演员对老戏的‘钻’劲让我非常感动,大家天天都是从大清早排练到深夜,有时,半夜还会看到年轻人通过微信与前辈交流和请教,哪个部分应该怎么做得更好。”惠敏莉说。

  “《杨门女将》这部秦腔经典被呈现在百年老社的舞台上,让人看到易俗社既是‘古调独弹’,又是原汁新味,还在与时俱进。让我很振奋。”11日,已年过八旬的易俗社老社长、著名戏剧评论家冀福记也特地前来观看《杨门女将》的首亮相。他说:“这部戏让我最感动的是,从一部戏,看到了易俗社当下的综合实力和整端队伍,看到了秦腔青年的艺术风采。年轻人,是秦腔的希望。”

  据悉,易俗社版《杨门女将》在打磨提升后,将于8月在下基层演出中正式公演,下一步,该剧还将排演全部由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版本,进行全面传承。

  记者了解到,《杨门女将》之后,曾在抗日战争时期热演的,讲述爱国将领岳飞事迹的易俗社原创历史剧《还我河山》,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复排筹备。该剧将在时隔多年后再次亮相秦腔舞台,率领新一代易俗社人再度“出征”!(记者 孙欢)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易俗社 秦腔 新剧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