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宇文邕长啥样?因何英年早逝?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等发布宇文邕头像“复原图”

2024-03-29 07:15:41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等对宇文邕墓出土人骨进行了科学分析,发布了宇文邕的头像“复原图”...

考古工作人员提取考古样本DNA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突发恶疾、英年早逝。3月28日,在陕西省文物局召开的关于北周高等级墓葬考古研究新进展成果发布会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等对宇文邕墓出土人骨进行了科学分析,发布了宇文邕的头像“复原图”。这是我国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复原古代帝王容貌,赋予历史以鲜活气息。

  那么,宇文邕长什么样?死因是什么?对此,专家也进行了解答,解开千年谜团。

  科技考古复原宇文邕长相

  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至578年)在位期间,大举实行军政改革,统一中国北方,促进民族融合,对后续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这位帝王的样貌怎样?如何复原?

  “首先要有完整的颅骨来扫描,用遗传背景最为接近的人群来‘贴上’软组织,用基因来预测肤色、头发是直的还是卷的、瞳孔的颜色等,有了年龄信息再做‘老化处理’,目前精准度在90%左右。”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表示,专家拼好完整的颅骨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复原。

  据介绍,过去是根据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对北周武帝的容貌进行合理想象。本次研究中,团队以颅骨CT扫描技术对北周武帝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通过分析控制头发、皮肤和瞳孔色素相关的基因位点后,认为“武帝是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

  宇文邕死因或与服食丹药密切相关

  “我当时还没有太在意,没想到检测试剂一加进去立刻变色,非常令人惊讶。”文少卿对发现宇文邕死因或与中毒有关的过程娓娓道来,“在接触样本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研究员就提醒我们,你看这个样本发黑,我们先用体质人类学研究确定,墓葬的主人年龄30岁到40岁之间,DNA检测也证实为男性,证实为宇文邕本人,然后再探查其骨骼,选取了墓葬中的陶罐、平民墓地、水源样本等作为参照,对遗骸样本中33种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后,其体内砷、硼、锑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

  砷中毒到底是急性还是慢性?

  “如果为急性中毒,那么砷元素会在腹部富集,人骨不同部位的代谢速率不同,由于样本都采自北周武帝遗骨的股骨部位,说明这些元素是在长期饮食中累积在骨骼中的。”文少卿说,在北周武帝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用道家丹药是社会上层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求滋补长生。所谓丹药,其实是不同晶体形式的无机化合物,由多种矿物高温烧制提炼而成,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周礼·天官篇》和《抱朴子内篇》等道家典籍均显示,不同丹药的成分虽有所差别,但雄黄与矾石是其中代表成分。雄黄为硫砷化物矿石,矾石是一种含铁的硫砷化物。黄色的雄黄、白色的矾石、红色的朱砂、青色的曾青、黑色的慈石与道家五行原理的五色相对应,为当时著名丹药五石散的主要原料。

  分析显示,北周武帝样本与隋唐时期贵族郭嗣本的体内元素组成最为接近。根据文献记载,郭嗣本有长期服食丹药的生活习惯,甚至接受过皇帝的御赐丹药。北周武帝经历了与郭嗣本相似的元素积累,其遗骨中砷、硼、锑元素显著偏高,可能是由于他服食了以雄黄、矾石、硼砂、辉锑矿石为主要成分的丹药。

  史料记载,公元575年至578年,北周武帝数次发病,生病时“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体内部的病症不断积累,在皮肤表面爆发出来)”“身生癞疮,恶疾而死(由于身体上长疮,生重病而死)”,反映出其病痛以皮肤病为代表特征。在研究团队看来,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

  “慢性砷中毒后,病人皮肤上会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色素沉着和病变,并导致皮肤血管发生变化,四肢出现疼痛和红肿。”文少卿说,在北周武帝的股骨上,研究团队发现了一块黑色色素沉着区域,“可能是砷中毒后,局部皮肤病变引起的骨髓坏死所导致的。”

  为“胡汉融合”找到了直接证据

  “北周武帝约三分之一的古代黄河流域血统极可能是鲜卑皇族与汉人贵族长期通婚的结果。”文少卿告诉记者,鲜卑人群的起源研究是历史学和人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北周武帝基因组进行分析,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北周武帝及其家族的族源,对理解鲜卑人群的起源意义重大。

  通过遗传学分析,团队发现,武帝与古代契丹人、黑水靺鞨人以及现代达斡尔人、蒙古人存在最近的遗传关系,并估计北周武帝血统有六成源于古代黑龙江流域的东北亚人群,三成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整合分析已发表的鲜卑人基因组数据后,研究团队还发现,鲜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统来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东北亚人群,同时,不同地理区域的鲜卑人内部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可能是鲜卑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周边人群长期通婚融合的结果,这为南北朝时期贵族之间“胡汉融合”找到了直接证据,对于中古时期通过民族融合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意义重大。

  考古实证北周帝陵位于洪渎原

宇文邕墓葬发掘出土的文物

宇文觉墓葬发掘现场

  孝陵和宇文俭墓等北周皇室成员墓葬在咸阳洪渎原被发现之后,考古人员通过实证认为北周帝陵应位于洪渎原。这是记者3月28日从陕西省文物局召开的关于北周高等级墓葬考古研究新进展成果发布会上获悉的。

  北周是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王朝之一,奠定了隋唐大一统的基础。北朝后期,宇文泰凭借家族和自身的影响力,成为关中鲜卑集团的主持者,建立西魏北周政权。尤其是北周宇文氏政权为全国大一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隋唐王朝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北周定都长安,历五帝,共二十四年。根据文献记载,北周共有6座帝陵,分别是文帝成陵、孝闵帝静陵、明帝昭陵、武帝孝陵、宣帝定陵和静帝恭陵,除文帝成陵外,其余5座帝陵的位置文献并无记载。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北周帝陵所在位置逐渐得以揭示。

  1993年,抢救性发掘的咸阳陈马村北周墓出土墓志、金玺等重要文物,表明其墓主为北周第三位皇帝——武帝宇文邕及其武德皇后阿史那氏,该墓即北周孝陵。

  2022年,配合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咸阳北贺村北周墓出土墓志显示,其墓主为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该墓应为北周静陵。结合宇文泰诸子墓葬的分布情况,咸阳洪渎原为北周帝陵之所在。

  考古人员通过实证认为北周帝陵应位于洪渎原。孝闵帝静陵以西,地势逐渐变低,而且基本没有北周重要墓葬的分布,因此可以确定静陵是北周帝陵分布范围的西部边界;武帝孝陵位于陈马村,基本位于洪渎原的东北缘。从西南的静陵到东北的孝陵之间的区域是洪渎原北周墓葬的集中分布区,推测北周其余3座帝陵亦应该沿洪渎原的边沿分布。

  专家:突厥阿史那部起源于欧亚大陆东北亚

  3月28日在陕西省文物局召开的关于北周高等级墓葬考古研究新进展成果发布会上,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表示,研究表明,生于蒙古草原的阿史那皇后,在定居北周都城长安后,享受了与其故乡一样甚至相对更好的以畜牧产品为主的饮食生活方式。

  武德皇后阿史那氏为突厥木杆可汗俟斤之女,武帝于天和二年(567年)迎娶至长安,其生物学样本是追溯突厥源流史的重要材料。

  研究综合运用生物考古和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公元6世纪都城长安身份明确、有史料记载的8例核心贵族阶层人类骨骼、9例关中地区平民人类骨骼和3例家养动物骨骼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反映出居住在长安的皇帝、皇后和其他占据社会高层的贵族群体以及平民阶层的饮食情况,揭示6世纪长安地区人们饮食、社会地位和身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从我们测得的数据来看,明确了突厥阿史那部起源于欧亚大陆东北亚,即今天的中国东北到俄罗斯贝加尔湖区域,否定了欧亚大陆西部起源说和多重起源说。另外,阿史那氏与铁器时代以后的通古斯(阿尔泰语系的三大语族之一)和蒙古语游牧人共享更多的基因,如柔然(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之一)、鲜卑、契丹、黑水靺鞨(唐代东北部族名),与其他古突厥人有显著的遗传差异,显示了突厥汗国内部的多重来源。”文少卿说,突厥阿史那部对现代突厥语人群的遗传贡献非常有限,再次确定了突厥语为文化传播模式,而非人群扩张模式。

  文/记者 张潇 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北周 高等级 墓葬 考古 研究 成果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