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红色新闻山”

2024-03-24 07:43:50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作为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中的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新闻人的初心和艰苦奋斗的历程...

3月21日拍摄的延安新闻纪念馆。 记者 董剑南摄

  3月的延安,阳光明媚,碧蓝天空下,延安新闻纪念馆与清凉山一体交叠。山壁上,“万众瞩目清凉山”七个大字熠熠生辉。

  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只为在黑暗的世界中追寻理想与信仰的光芒。也是在这个时期,在清凉山的一孔孔窑洞里,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边区群众报社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先后进驻办公,一批批新闻工作者执笔为枪,将党的主张通过红色电波和报纸从清凉山下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传向世界各地。

  “笔和枪是战胜敌人的两种锐利武器。”延安新闻纪念馆馆长高延胜介绍,当年,广大新闻工作者舍生忘死,就是在山上这些潮湿的洞穴里创办通讯社、建立广播电台、发行报纸刊物,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提供抗战的信息,鼓舞全国军民的战斗士气,为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里成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新闻山”。今天,时代的回响,在这里依旧振聋发聩。

  作为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中的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新闻人的初心和艰苦奋斗的历程。

  延安新闻纪念馆序厅中央的石基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给广大新闻工作者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

  走进纪念馆,发黄的报纸、古旧的照片、老式的相机、简陋的印刷室……陈列突出利用保留在展馆内部的原始旧址恢复了大量历史场景,并配合以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手段,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缺衣少食、物资极端匮乏的困难条件下,广大新闻工作者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印刷报刊、办起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生动历史画面,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则谜语:有个好朋友,没脚就会走;七天来一次,来了不停口;说东又说西,肚里样样有;交上这朋友,走在人前头。”走到一份发黄的旧报纸前,延安新闻纪念馆讲解员惠文学手指报纸打趣地说,“谜底就是咱们眼前这份创刊于1940年3月25日的《边区群众报》(《边区群众报》后改名《群众日报》,是《陕西日报》的前身),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的报纸’。毛泽东同志曾亲自为其起名并题写了报头。1942年2月,该报正式成为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的机关报,后又兼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

  “这份报纸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党报的群众性,即不识字的能听懂,识字不多的能看懂,因此很受边区群众欢迎。”惠文学说,当时,每出一期报纸,编辑人员需集体审稿,并将报纸念给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人来听,听懂后方可定稿。

  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陕西日报社记者陈嘉说:“报纸是历史的底稿。诞生于黄土地上的《陕西日报》,从《边区群众报》到今日,见证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恢宏画卷。时序更替,沧桑巨变。今天,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进一步传承发扬老报人的优良传统,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人民立场,用心用情书写新时代,在历史的长河里,终会留下我们坚定的足迹。”

  为了用活红色新闻资源,近年来,在延安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管理运营的延安清凉山传媒培训学院成立。“延安清凉山传媒培训学院依托革命圣地延安的红色新闻和教育资源,结合延安文化、延安文艺、延安新闻史,以学院为平台,着力把革命旧址打造成鲜活教材、生动课堂,带领新时代新闻人走进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成长、成才、成功的教育引导。当前,我们面向全国新闻传媒系统常年开展业务培训。”院长徐雪峰说。

  依托“红色新闻山”,延安新闻纪念馆完成了清凉山革命旧址本体维修工程,积极开展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部队、进农村等“六进”活动,举办“万众瞩目清凉山——记延安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展览,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把革命旧址打造成生动课堂,让革命薪火生生不息。

  “目前,延安新闻纪念馆有等级文物221件,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5件、三级文物165件、一般文物39件。”高延胜说,“为了更好地展现延安红色新闻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我们持续推进新闻纪念馆的改造提升布展工作,当前,陈列方案修改、文物史料征集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希望在不断保护传承中,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会说话’,让更多人感受到红色新闻的精神力量。”

  作为延安一名扎根基层的“90后”新闻工作者,正是在老一辈新闻人的精神感染下,甘泉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白腾始终在追求“带有露珠、沾满泥土”的新闻的道路上。

  3月17日,9时不到,白腾将相机架扎进甘泉荣华梨园的大棚,开始记录勤劳的春耕群众。2月21日,延安降下冻雨,出行困难。为了记录交通道路工作人员的艰辛与不易,白腾5时50分便已带着设备上路。2022年3月,在一次采访途中,白腾无意中看到成群结队的苍鹭停留在枝丫上,有上百只。凭借着新闻人的敏锐,他意识到,这正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日益变好的证明。于是,他第一时间抓住画面,并在随后的两年间,坚持记录、观察变化。

  白腾说:“抗战烽火中,清凉山上的新闻人,不畏艰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更要用好手中的笔和摄像机,保护好、利用好我们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在追寻历史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新长征’,致力于讲好甘泉故事、延安故事。”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乔建虎每年都会前往延安新闻纪念馆参观学习。“清凉山的窑洞里有新闻工作者的根,给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工作、生活在延安的新闻工作者, 我将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努力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乔建虎说。

  “红色新闻山”培育出的根脉,正在不断地生长、延续……

  (记者 王婕妤 通讯员 刘小艳)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延安 新闻纪念馆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