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目前的生活挺轻松的,虽然我父母有点不太理解。一直在劝我相亲。”33岁的王春(化名)从2023年年初离婚后开始选择了和闺蜜小路进行“生活搭子”的生活方式,3月14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去年7月在闺蜜位于高新二路的小区买了房子,“孩子刚上小学,新房子比起之前的,离孩子小学还更近,小路还是教育行业的自由职业者,有时我加班她就帮我接孩子,我回家负责做饭,有时候回去孩子作业我闺蜜都辅导得差不多了。”
“搭子文化”:风靡一时的“弱关系”社交
王春所说的“搭子”即为“搭档”,泛指一起从事某种活动的同伴。和相知很深的朋友不同,不同的“搭子”可以选择不同的社交对象,可以是好朋友,也可以是相交不深的朋友。王春的工作是在某国企做财务人员,她说,“我们是高中同学,十几年的友谊,我闺蜜完全不会做饭,吃外卖都轻度脂肪肝了,我做饭还挺好的,每天搭档几个小时大家很方便,实践都半年多了,挺轻松的。”在她看来,“搭子文化”就是沟通成本不高的高质量陪伴方式。
你听过搭子文化吗?记者在大唐不夜城的随机采访中,11名受访者中有9人听说过。据《中国青年报》发布的相关调查显示,在1335名受访青年中,超过72.6%的青年表示日常生活中有“搭子”,这包含但不限于“学习搭子”“运动搭子”“游戏搭子”等多种类型。这是一种用零散的时间拼凑出碎片化的社交——“搭子社交”。
“我经常在寒暑假征集都是同学的旅游搭子,一般就是两三个人,我也都是在自己的学校里征集,把消费水平、旅游习惯都沟通好,刚过去的寒假我们去了云南,挺好的。”23岁的吴崇越目前在长安大学研一就读,对于“搭子文化”特别熟悉,她笑着说:“我还有自习搭子和减肥搭子,都是同学校的。我室友还有个外校的追星搭子,我觉得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社交方式。”
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屈晓东表示,“搭子社交”是当代青年群体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社交模式。“搭子”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柏林,彼时的城市中经常举办以共同兴趣为基础,以辩论、谈话为形式的小型沙龙,与“搭子社交”极为类似。“搭子社交”现象的流行满足了青年群体日常社交中的个性需求,同时也折射出青年群体的社交新趋势,是我们观察、认知和分析青年社交心理需求变化的重要窗口。搭子社交是一种“弱关系”,往往建立在各个领域人群的交错之上,可以保持边界感地快速扩大“朋友圈”增加信息来源和资源共享,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带来心理的安全感。
找搭子:有安全隐忧,但利大于弊
王春的选择其实也有不少人质疑,她表示,“我好多朋友觉得我和闺蜜的生活搭子不会很稳固,比如她结婚就会变之类,但其实我觉得能够搭上几年就很好了呀,其实我们还说过将来可以做‘养老搭子’,那个就看未来规划了,我目前觉得还挺有可能的。”
弱关系是“搭子文化”吸引人的原因,但也有固有的不足。一旦受到冲击,也非常容易走向崩塌。对此,受访者中有3人表示,早有准备,36岁的楚晓云表示,这也很正常,“像我喜欢打网球,我们的搭子核心就2个人,其他都是不固定的。”
“其实这也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吧,这么说我妈妈还有广场舞搭子呢,像我就是有游戏搭子,总之互联网时代,找搭子不难,也是个好事,但难的是保障安全吧?”29岁的刘博宇在某证券公司工作,他认为安全无疑是个问题,11名受访者中,有4人也担心“安全问题”,25岁的刘璐琪表示,前一阵子想约朋友一起去音乐节,但是时间凑不在一起,她说:“有时候挺想要个旅游搭子,但是在网络盲目找就很怕遇到坏人,而且有些帖子会说只限女生,什么费用全包,听上去就很不对劲,还是要限定范围来找。”她的担心也很有道理,之前,某平台找旅游搭子的帖子被质疑涉黄,引发广泛热议。
相较于传统的“熟人社会”,随着社交媒介的发达,网络世界的“陌生社会”带来社交对象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鉴别?“我的经验就是见面之前多聊天,”钱雪琪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组队找搭子一起运动是她主要的休闲方式,她说:“在正式见面之前,我们群里都会就很多问题进行沟通,理念相似好交流才会组队,户外运动危险性高一些,一定不能盲目组队。”
专家建议:对于发展型搭子保持警醒
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使存在社交风险,但11名受访者中有8人对于这种互联网时代的新方式表示欢迎,31岁的王李淳子是一名舞蹈老师,她表示,哪有完全没有风险的社交,作为成年人要学会各种规避措施。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搭子文化恐怕是个全年龄段的大趋势,我希望老年人也多多参与。”67岁的王楚越退休前是某国企工会的负责人,家住单位家属院,她表示,老年人一起练书法、运动、唱歌都是搭子,她还给记者展示了自己微信里不同的活动群,来源就是附近社区。
屈晓东表示,兴趣爱好的浅层一致能给人带来快速找到“搭子”的惊喜和欢愉,但是也带来一些风险和不安全因素。而在“聊天搭子”“相亲搭子”等发展型搭子中,一些不法分子会借“搭子”身份套取对方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敏感的个人信息实施诈骗,甚至有危害人身安全的风险。一定要保持警醒,避免损失。“搭子社交”一定程度上能暂时为青年群体缓解压力、对抗孤独,但却不能作为治愈青年群体的真正“良药”。“搭子”关系是人际关系中较表层的一种,这种以兴趣爱好为的目标指向的关系,终究无法成为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平替”。社会要理解青年的心理焦虑和内在诉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潇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