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在陕西各文博单位,一个个“红马甲”为观众了解陕西历史文化架起了一道便捷的桥梁。近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关于“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入围项目进行了公示,全国80个项目入围。
经过7天公示期,我省陕西历史博物馆“流动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 延安”系列红故事短视频成功入选“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无边界、无围墙 “新概念博物馆”流动起来
“这只青釉提梁倒注壶是陕历博的馆藏国宝之一,注水过程与我们常见的水壶不同,它是从底部梅花形的小孔注水。”在青釉提梁倒注壶的展板前,2020年度“西安市最美志愿者”曾作鑫为了让游客深入了解倒注壶神奇的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更是手持倒注壶复仿制品边讲解边让大家进行注水体验。“入馆之前便对馆藏国宝有了生动的、近距离的了解,‘流动博物馆’名副其实。”听完志愿者声情并茂的讲解后,游客朱海玲说。
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在馆区南门广场举办的“流动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个场景。志愿者的宣讲让观众们了解了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战国错金杜虎符、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青瓷提梁倒灌壶等文物。
借助文物展板、文物复仿制品、瓦当拓片制作等,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动博物馆”系列活动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从2012年开始并坚持发展的一项品牌活动,博物馆志愿者会带着精美的展板和文物仿制品等走进陕西省内、省外多所高校、中小学校、军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博物馆、传播历史知识并带领着大家领略文物背后的故事。
目前陕历博志愿者包括社会招募志愿者和18所高校注册签约志愿者,是一个拥有1200多位志愿者的大团队。10年来,“陕历博流动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行程近9000多公里,8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受众超过6万人,活动足迹遍布省内外多个地区,开展了近百场形式多样的活动,使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社会公众享受到博物馆提供的教育服务,让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得以传播,使中华文化基因得到传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无边界、无围墙”的新颖模式犹如一座新概念博物馆让更多人受益匪浅。
小炕桌、小青马 延安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入选“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 延安”系列红故事短视频,从馆内藏品中遴选出100件珍贵革命文物,这一件件文物就是一段段难忘的历史,一段历史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承载着一种不朽的精神。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大厅里,陈列着一匹马的皮革标本,满身白毛中夹杂有少许斑点,首尾长187厘米,高132厘米,它鞍銮齐备,四蹄直立,马头高扬。那栩栩如生的神态,好似正在等待出征的主人,一旦抖动缰绳,就会扬蹄而去……它就是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时的坐骑——小青马。”这是短视频“毛泽东和他的小青马”一开头的解说词。
“延安·延安”短视频每集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件革命文物的背景、历史、文化、来历和文物背后所牵涉的人物与故事,每集短视频的播出时长约为5至8分钟,由讲解员讲述、旁白与文物、文献、图片、原始视频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全部短视频制作完成后将分三期通过当地融媒体和纪念馆的网站、微信等渠道及快手短视频平台对外播出,供社会各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作为生动的党史教材使用。
一张黑漆斑驳的小炕桌是如何承载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一架毫不起眼的假机枪是如何在战争中迷惑敌人并立下了赫赫战功,一把锋利的老镢头是如何将“昔日荒凉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一封普通的挑战书又是如何体现了边区人民的勤劳朴实与永不服输……通过短视频讲故事的形式让红色文物、革命历史成为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活教材。(记者 李明)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