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牛家佃社区水生村坐落于阿石峰下,是倾斜通往云岩河的一个小塬中段偏东南边的小山村。村内住着三族人,杨、刘、王三姓。他们有着共同命运与追求,为生存、创家业,先后迁居在一起。受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熏陶和“桃园三结义”精神感染、激励,在艰难漫长的生活中融为一体。三族人像刘、关、张三兄弟一样,兄友弟恭、礼义相待、和睦共处,共创自己的美好新生活。一家有难事、大事、喜事都义不容辞积极参与,诚心帮助,圆满完成。
从塬头走来,向村子望去,首先进入你视野内的是高高竖立于云雾之中古寨上的关公庙,其次是各族人弃用的古茔地,被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笼罩了的大片、大片天地。走近村头,入村进院,巷道都有古槐守护,等待着主人回家。三族人分别居住在两道巷内,平静安宁地生活着。
关公庙宇建筑群在进村之前,从一小山梁向下伸往东南末端升起的狭窄的山峰顶上。古寨四面环沟,四周如刀削斧劈、陡峭险峻,耸立于天空云烟封锁之中。上庙敬关老爷的唯一道路是钻洞门、上青石板坡、过长廊进山门即到庙院。关公(云长)是中国历代尊崇的武圣,集仁、道、佛于一身,因他忠、义、仁、勇的高尚美德及人格魅力,不仅是人人崇拜的楷模,更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关云长的庙宇闻名秦晋,陕北难见,工程建造盛大壮观,等级极高。圣殿大三间和献殿三间相连通,与对面歌舞楼、庙后村子在一条中轴线上。殿和歌舞楼中间的院子不算太大,中间有个大铁礁盆,两边有石狮子,东西两边相对称的还有钟楼和鼓楼。庙宇的东南有补天的女娲庙、治水的龙王庙(大两间,内还有坐轿龙王)、学士的魁星楼及文昌阁,诸神都有雕像。这些建筑与关公庙形成了一个整体。纵观工程浩大、等级极高、规模不凡、雕梁画栋、精美华丽、雄伟壮观。艺术品位、工艺水平和价值极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古寨蕴含极为深厚,有一定研究价值。因历史演变、战乱,至文化大革命彻底毁为废墟,留下的只是感叹!沉思!
多年来我怀着神秘和敬畏之心,多方调查,邀请专家教授实地考察,直至见到杨国才老先生发表在宜川县文史资料第四期“水生村关帝庙纪实”详实珍贵资料之后,我坚定了依史料和记忆制作“宜川县水生村关公庙追忆图”,为我留下对故乡的永久纪念。同时给全村每户赠送一份,让子孙后代了解研究本村的光荣历史。调查中思前想后,始终难解的是,在人口不多、偏僻落后,交通十分不便,一切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在古寨上能建成这么宏大工程,这伟大的力量从何而来?只能是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是黄河两岸永乐十三会区域广大劳动人民无穷智慧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而这巨大工程的具体实施,总得有几位威在四方、有一定组织协调领导能力的贤达,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坚持七年八年,甚至要一代人的付出,在解决巨款、物资、人力、工程技术人才......诸多问题或矛盾中创造条件,一件一件去办,逐步完成。关公庙宇建筑群能立于水生村的古寨上,这是水生村移民精神及有文化的高僧参与和奉献的智慧结晶,这些英才先贤是水生村人的骄傲。今天我们应向他们致敬。水生村过去是有过一段辉煌历史的,只能留给水生村有为的年轻人去研究。
当前,在盛世新时代,振兴美丽新农村的今天,水生村变得更加美好了。年轻人应不辜负时代之召唤,把个人事业成功与家乡富裕、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勇于担当,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关公庙宇建筑群的主体基本都呈现于图上,没有体现的部分,只能再用文字略述,让后人能更深刻地欣赏、研究。
1、圣殿内墙上有绘画,正中有关云长“祖观春秋”巨幅铜像一尊,前有四副坐轿关帝楼,内各有铜像一尊,坐轿楼、雕绘极为精美。
2、圣殿前的献殿上有一块牌匾,上书“威震华夏”。殿后有一匾上书“忠义参天”,牌匾布置雕绘甚为庄重尊严。
3、古寨庙宇内有三幅楹联。一是正门“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参天”。二是山门廊上“庙院有尘清风扫,山前无锁白云封”,眉:“浩气凌云”。四壁绘有壁画。三是献殿面向“歌舞楼”的明柱上挂有木刻篆书对联一副(字不认识,未留)。
4、铁碑、石碑数块。上寨子的路全是青石板铺就,排水也是石槽。
5、永乐十三会,每月十三日有坐轿关帝楼抬驾外出赴会受贡,僧人随从化斋布施,会后满载而归。本村庙会在古历四月八和九月十三贡祭。一年必唱一次戏(三天)。
6、山门前有两根三丈多高的铁旗杆竖立。一对石狮子分列左右、威严凛冽。
7、每月初一、十五,僧人主持要点灯、烧香、擂鼓、击钟,声传四方,久久不息。
8、寨上有僧人,有居住生活条件。村庙地坪有数亩公田,供僧人种。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撰此文以示后人。
在此一并感谢关心支持我的各方人士,并赠送“宜川县水生村关公庙追忆图”一份。
(延安市博文中学荣誉顾问 王景中)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