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时收治了99名患者 ——“90后”展现“疫”线青春的力量

2022-05-26 06:28:09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百人援沪医疗组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回,这支抗疫经验丰富的医疗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其中 “90后”成员66名...

  5月23日,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百人援沪医疗组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回。记者获悉,这支抗疫经验丰富的医疗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其中 “90后”成员66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90后”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他们勇担重任与砥砺奋进的青春底色。

  “疫情在哪儿,共产党员就应该在哪儿!面对疫情,我不畏惧、不退缩。我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更要用实际行动证明‘90后’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我要和大家一起冲锋在前,齐心协力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这是援沪前,西安市第三医院医务科副科长安小龙向医院和队友们许下的铿锵誓词。支援上海抗疫期间,这个一米九的大男孩作为副领队,时刻肩负使命,用实际行动温暖护航,提供最坚实的后勤保障。

  疫情防控,物资先行。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服、手消,每一样物品都是防疫必需品,在出发前安小龙一箱一箱打开查看并编码。4月15日18时医疗队抵达上海虹桥火车站,淅淅沥沥的雨水夹杂清冷的空气席卷而来,让人直打哆嗦。“大家把外套穿上,帽子戴上,天气冷别着凉了!”他细心叮嘱着每一位队员。有一位队员忘记了拿外套,他直接脱下了自己的外套为队员披上。随后他立即安排男生搬运物资女生清点箱子,很快将一百多箱物资、二百多个旅行箱有条不紊地从高铁上搬了下来。对接好酒店,乘坐公交车前往驻地,他又开始搬运物资。后勤保障工作没有适应角色的时间,每天“日夜颠倒”的联系、沟通、筹集,只为与疫情赛跑。对接酒店、清点物资、搬运物资、物资入库并分类、分发物资、分配住宿、进舱查看物资、进舱督导,协调并保障好一线防疫所需,切实做好防疫一线的物资供应,做到防控疫情和稳定生活两不误,是安小龙每天的日常工作。

  西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90后”护士魏桦楠,是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也是此次援沪医疗队中的一名护理小组长。4月15日到达上海后,她和队员们经过一夜的短暂休整,第二天一早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1000名患者的方舱,每天一次的核酸采样,每天两次体温监测,每天三次的餐食发放……如今,谈起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年轻的姑娘仍几度哽咽。“当时我看到一个个期盼的眼神,就只想拼命干活,让患者能赶快好起来。”最忙的一个晚上,他们6小时内收治了99名患者。

  去年春节来临之际,中医科主治医师雒芙蓉就主动报名,参加了西安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救治组。4月15日,她再次加入到援沪医疗队。由于担心专业的短板,她从2020年开始就自学西医理论知识,熟悉掌握常见疾病诊疗措施。雒芙蓉记得,春天的上海,方舱里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时常暴风骤雨,吹得房板吱吱作响。医疗队员们穿着防护服,里面只有一件很薄的短袖。排风扇的噪音很大,无论用对讲机还是直接和病人讲话,医务人员都要喊着说话。时间一长,即便是像她这样“90后”女汉子,也感到精疲力竭,每个轮班结束时每个人早已汗流浃背。

  “三院援沪医疗队平均年龄30岁,‘90后’就有66人。”医疗队护理组长程彦英感慨,“90后”长大了,在亚定点医院里有很多高龄患者需要帮助,需要陪伴,年轻人都主动冲在前面,都想多承担一些。不仅病毒会传染,焦虑和恐惧也会传染。亚定点医院里的患者,不时会有孤独、无助、恐惧等负面情绪。队员们一方面拼尽全力让救治技术更加精湛,一方面还要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用心温暖患者。“因为很多医生、护士都比较年轻,在救治过程中经常喊患者‘爷爷’‘奶奶’,患者也把我们当作亲人,心理上得到了安慰。”医疗组长房国祥主任说,对于患者来说,他们不仅是医生、护士,也充当了亲人的角色,这种精神上的抚慰对患者康复非常重要。(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江黎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援沪 医疗组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