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将辛亥革命先贤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陕西辛亥革命简史》形成背后   

2022-02-25 00:53:05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1990年起,马正在工作之余从事陕西辛亥革命史研究,2016年他开始撰写《陕西辛亥革命简史》,数十载对陕西辛亥革命研究源于他对祖父马彦翀的深切怀念。...

  “这本书凝结着对辛亥革命先贤奋斗精神的崇敬,聚集着辛亥革命后裔们的怀念之情。”去年10月,适逢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继陆续采写《马彦翀传略》《马彦翀先生纪念文集》《陕西辛亥革命后裔口述史》等书籍后,陕西辛亥革命先贤马彦翀嫡孙马正采写的新书《陕西辛亥革命简史》由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辑后出版,这本书历时5年写就, 为陕西辛亥革命研究提供了有温度的史料。

  1990年起,马正在工作之余从事陕西辛亥革命史研究,2016年他开始撰写《陕西辛亥革命简史》,数十载对陕西辛亥革命研究源于他对祖父马彦翀的深切怀念。马正仅在5岁那年和祖父匆匆见过一面,那是他对祖父唯一的印象,尽管只见过一面,但他却觉得与祖父十分熟悉,他常听家中长辈讲述祖父的红色故事,心里一直怀揣着对祖父的深情,传承的心思从小就埋下。

  1966年,马正跟随父母和伯父遣送回原籍:陕西省丹凤县。马彦翀曾为了改变家乡愚昧落后的面貌,立志兴办教育帮助当地群众走出贫困,于是他动用祖产土地85亩创办了“仁义小学”。又于1942年捐巨资创办了凤麓中学(今丹凤中学),马彦翀办学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开阔学生眼界为办学理念,帮助了当地学生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丹凤培养了一代代人才,为此当地群众都十分敬重爱戴马彦翀。

  在丹凤期间,马正常听起当地农民讲起祖父创办学校的事迹,每当农民提起马彦翀,都纷纷感慨他为祖国和家乡所做的贡献,语气里满满是感激。生活在祖父出生的家乡,走在祖父曾走过的路上,马正感到与祖父的距离越来越近,“祖父的影子好像时刻陪伴在身边,出于强烈的思念之情,我决心将祖父的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他说。

  马正认为,追忆即是一种传承,他想通过追寻祖父的足迹尽可能多地了解到祖父的往事,进而传承祖父等陕西辛亥革命先贤的精神,于是他多次来到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坐火车去北大图书馆查阅祖父相关的资料,反复研读祖父遗作,还在网上下载十几万字的相关资料,在掌握详实的资料后,马正开始凭借资料和家人回忆撰写辛亥革命史的书籍,在写书的过程中,他仿佛重新走了一遍祖父的革命历程,在感悟历程颠簸艰难的同时,他对革命先贤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在多次前往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后,我发现很少有关于陕西辛亥革命的介绍,陕西作为武昌起义后最早响应的省份也未提及。”马正说,他希望通过弥补这段历史的空白,让祖父等陕西辛亥革命先贤的心血付出被更多人看到,让后人铭记这段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恢宏篇章,进而让国内外研究辛亥革命的专家和学者重视陕西辛亥革命在全国辛亥革命中的地位,这促成他写作《陕西辛亥革命简史》的初衷。

  2016年,因为《马彦翀传略》和《马彦翀先生纪念文集》两书,陆续有许多陕西辛亥革命先贤后裔找到了马正。这些陕西辛亥革命先贤后裔都和马正一样,辗转追寻着祖辈的人生轨迹,撰写纪念祖辈革命历程的传记文章,他们常在微信群里相互交流感想,交换参考资料,马正还从其他后裔那里收获了祖父的亲笔手记和书信等珍贵文物,为写作提供了依据。

  尤其当马正得知,陕西辛亥革命先贤焦子静的后代焦波为了撰写焦子静传记,沿着焦子静的足迹追寻了11年时间事情令他备受鼓舞。焦波从2011年开始,多次去往新疆、昆明、武汉等地查阅和收集焦子静相关资料,11年来只要得知相关线索无论路途多远都会立即赶到。结识焦波后,两人经常一起探讨写书心得,马正觉得自己追寻祖辈足迹的道路不再孤单,因为有人拥有和自己一样的坚实信仰,坚持为后世留存史料而奋力奔波,他因此更加坚信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满怀激情投入《陕西辛亥革命简史》的写作中。

  “如今,我们这些陕西辛亥革命先贤后裔们也都慢慢老去了,也许我们是最后一批知晓祖辈生活片段的人,所以我得加快脚步撰写文章。”马正说,他将继续追寻祖辈的足迹,不断追忆祖辈的过往印记,将革命先贤的奋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各界导报 实习记者 刘凡銆 记者 赵婧)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辛亥革命 陕西 简史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