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历史的蒲城走马戏

2022-05-19 18:59:44  来源:华商报  


[摘要]走马戏主要流传于蒲城县南龙池、龙阳、党睦等地和附近的几个县。“走”指挑夫,“马”指马夫、车夫,“戏”则是戏耍之意。对于走马戏的历史,一种说法是源于西汉的传统娱乐习俗——跑竹马,是现代眉户戏的祖先。另一种说法是产生于唐代。不管哪个说法,都是走马戏历史悠久的例证。...

  蒲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唐十八陵中一个就在蒲城,王文琪(左一)和他的老伙伴们常在附近演出排练

  王文琪和李淑娥演对手戏,诙谐幽默

  排练间隙,大家聚集在一起看视频,讨论表演细节,看获奖证书

  虽然不是专业的演员,但他们演唱有板有眼

  74岁的司鼓马松柏是这个团体里年龄最大的

  2017年6月10日,是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后的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在陕西省的蒲城县就有一个特殊的非遗项目,千年来,村民们自娱自乐,艺人们也因一直“隐”在民间鲜为人知,它就是

  ——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蒲城走马戏是备受当地百姓喜爱的地方戏曲。其表演形式和唱腔与华阴老腔有异曲同工之妙,虽已历经千年沧桑,但依然鲜活如初!

  据考证起源于西汉或唐代

  走马戏主要流传于蒲城县南龙池、龙阳、党睦等地和附近的几个县。“走”指挑夫,“马”指马夫、车夫,“戏”则是戏耍之意。

  对于走马戏的历史,一种说法是源于西汉的传统娱乐习俗——跑竹马,是现代眉户戏的祖先。另一种说法是产生于唐代。不管哪个说法,都是走马戏历史悠久的例证。

  据唐代柳宗元的《馆驿使壁》中描述,蒲城县兴镇曾是唐代河东和北方大漠商队进入长安的关隘,当地人称为“旱码头”。当年发达的陆路运输催生了车夫、挑夫等行业,为了缓解旅途劳顿,在行进中或歇息时,人们有的哼起乡曲,有的唱起民谣,配以信手拈来的锅碗瓢盆,车轮垫木,打击合拍,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乡土曲艺。走马戏表现形式简单粗犷、诙谐质朴,内容多以贬恶扬善、歌颂英雄人物为主,演唱不择场地,舞台、庙堂、田间、村头均可;三五人即可就地搭班,二三十人也能组团热闹一番。其主要的表演乐器有板胡、二胡、长号、板凳、勺木、瓦子、木鱼,马铃、铜锣战鼓等等,唐时随着丝路驼队的兴盛,三弦、胡琴等西域乐器也补充到伴奏之中。

  不久前受邀去香港演出受热捧

  蒲城县龙池镇康家村王文琪的家,是走马戏的日常排练场,每逢农闲,他们一二十人便聚集在此。

  在6月4日的彩排时,华商报记者看到王文琪一边唱,一边左手拿着碟子,右手用筷子随着节奏敲击,摇头顿足,神气活现。记者了解到,当日彩排的人中,马松柏74岁,李存才71岁,梁伏桃69岁,辛运生68岁,康宏印68岁,王文琪64岁,雷福娃60岁,张发全59岁,叶桂玲56岁,李淑娥52岁……

  王文琪说:“我五六岁就跟着外公登台演出,曲子的一百单八调我都会。我们会演的本戏代表有《火焰驹》《放饭》《刘秀走南阳》等。”

  “走马戏的黄金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以前,那时老一辈几乎天天演,人人会。后来到上个世纪80年代步入低谷,年轻人都忙于农活,抓经济建设去了。”在排练的间隙王文琪介绍说。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2003年开始他们几个年长的走马戏爱好者重操旧业,常聚集在一起排练。2004年7月他们曾受邀去西安参加陕西第四届旅游博览会,这也是多年来他们第一次赴大城市登台亮相。前不久,他们一行27人受邀去香港演出,受到了香港市民的热捧,并获得了铜奖。

  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佩华说,走马戏是蒲城县的11个省级非遗项目之一,这个戏曲很受群众喜爱,但也存在演出者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太少等问题;她觉得走马戏急需高人指点,更需要更大平台来展示。

  对于走马戏的未来,王文琪充满信心,他坚信走过漫长岁月的民俗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不会消亡。让他欣慰的是两个孙子对走马戏很着迷,一个是21岁的王曌,目前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另一个是正在上中学的15岁王舵。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走马戏 蒲城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