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二”余热未散,“双节”蓄势待发。近年来,搭上了电商销售“快车”,各地纷纷组织网红主播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动农产品销售,为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助力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怎样才能把农产品打造成网络“爆款”? 庞大的“流量”背后隐藏了哪些秘诀?又是什么原因让主播们对公益助农如此上心?……”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
流量的密码:以“内容为王”的传播坚持
一头花白利落的短发,素面朝天,中等身材,套着羽绒服、运动裤,背后的双肩包鼓鼓囊囊……见到主播“彩云拾影”的时候,她边在人群中穿梭边“肘着”手直播,如邻家阿姨般细致地向网友描述着所见所闻。很多网友留言评价她:声音好听,人也亲切、实在。
视频作品4997个,视频获赞468.2万,粉丝116.8万。打开抖音,搜索网名“彩云拾影”,一个个“热气腾腾”的视频跃入眼帘:在咸阳礼泉县来一碗飘满辣椒油的烙面,到韩城芝阳镇尝一口比脸盆大的石子馍,再去西安长安区瞅瞅要几个人才能抬起锅的蒸饭……粉丝们看得口水直流,“就是喜欢这些城里平常见不到的美食”网友赞道。
主播“彩云拾影”正在直播中向网友描述着所见所闻。
“我喜欢往乡村跑,特别爱赶集,满眼都是惊喜,全省大大小小的市县几乎都去过了。”彩云拾影说,自己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美食和旅游爱好者,4年前开始在网上分享所见所闻,并渐渐受到网友追捧。“一开始只是在微博发文字和图片,那时粉丝能了解的信息还是有限,后来拍视频、做直播,大家感受就更直观了,实时时互动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她说。
“传递正能量,把最接地气的视频分享给大家。”怀着这份初心,彩云拾影直播里不仅有地道的乡村美食、质朴的乡村风景,还有一个个真实的乡村振兴故事。在12月14日她的直播中,周至县大妈坐在丰收的白菜地里,一边忙碌着整理菜叶一边回忆:当年结婚的时候,为了要个7块钱的红绒线衣服,哭了好几场,婆家才给钱买了一件。
如今,大妈家里盖了新房、买了新车,“新衣服早就多得穿不完。”大妈笑咪咪地指着彩云拾影的手机说,“姨啥都能知道,光是么时间耍(手机),在地里拔白菜一天还能挣50元呢。”谈及乡村振兴故事的“流量密码”,彩云拾影坦言:“咱没有高颜值,也没有厉害的才艺,就相信‘内容为王’,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最真实和动人的模样记录下来。”
爆款的背后:“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听说要接受采访,主播叶子匆匆扔下刚扒拉了两口的午饭,“没事,习惯了。”对她来说,在长达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直播里,只吃一口小饼干或者喝一口水是必须“修炼”的基本功。“在这行里,得到和付出都是成正比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叶子说做网络主播其实并不如外界想象般光鲜亮丽,任何一个“爆款”视频的背后都是无数积累付出。
她举例说:试过最长时间一天12个小时,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半,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中间只上过一次厕所,而那天的直播间带货成交额也成功破百万。“主播需要持续不断地与网友互动交流才能吸引流量,一方面介绍自己和产品,让大家有个大致了解;另一方面积极回答提问,要让粉丝感觉得到尊重了。”
2012年上大二时,叶子参加我省首届秦岭生态旅游节形象大使选拔摘得奖项,随后被电视台挖掘成为节目嘉宾,通过拍摄宣传片、纪录片等获得了出镜经验,并在2012年“触网”淘宝开设了自己的网店。2015年,叶子入驻淘宝直播间,成为直播带货的初代“淘女郎”,多年沉淀粉丝已逾千万。“以前做直播就是奔着赚钱变现,一场提成几万甚至十几万。”
随着时间推移,叶子的目标慢慢变成了“更想体现个人价值”。她把目光落在了自己的偶像——业界头部主播薇娅身上,“看着她一路从小透明做到顶流,现在又在用公益助农来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我想我应该向她学习。”现在,叶子经常参加各类公益助农直播,为“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农货代言;或者深入各县公益培训,为渴求电商致富的农户助力。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走进直播间为当地土特产代言,这些转变令人惊喜。”叶子说,现在抖音等短视频社交平台的“规则”是“重产品、重直播间,轻人设、轻IP”,如果突出地方特色,增加话题故事,会比价,多讲产品附加值,都让网络销售更有“卖点”。“直播切忌走形式、随大流,毕竟不是每个脱了鞋进河的人都能抓到鱼。”她也提醒道。
助农的初心:拥有花钱买不到的“成就感”
“就是一颗小小的苹果,也能让潘老师说出‘花’来!”望着在直播中滔滔不绝的潘鸫,他的同事向这位“新晋”男主播投去钦佩的目光。潘鸫是一位著名的西安导游,从业20多年,他不仅对陕西的各个名胜古迹如数家珍,还能在幽默的讲解中引经据典、穿插诗词歌赋,让游客在纵横交错的历史背景中感受千年文化传承魅力。
2020年初,由于疫情被迫在家隔离,潘鸫闲来无事刷起了抖音,在一些高点赞量视频中发现了同行的身影,这让他深受启发。于是他抱着尝试的心态录制了短视频,并在上传平台后收获了众多网友好评:“犹如一堂生动形象的历史课,很有代入感”“听得我热泪盈眶,为自己是一个陕西人骄傲自豪”“博古通今、娓娓道来,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故事”……
新晋男主播潘鸫,曾是一位从业20多年的西安导游
“刚开始只想找个地方发挥一下,通过网络来宣传中国和陕西的千年历史、特色文化。” 潘鸫坦言。后来随着旅游业复苏,他也在多次深入乡村的工作中触发了新的思考,“我看到很多中老年人都有挥之不去的乡愁,而一些年轻人也对农村传统文化很感兴趣。”随后,他利用直播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乡村变化、同时介绍各地传统民俗,如今粉丝已近百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的诗句曾让世人对田园生活充满向往,然而,在潘鸫的眼中,风景如画的乡村却往往暴露出贫困的阴影,“景色越美,人越穷”。而他同时也注意到,“如果哪里搞旅游,哪里的农民的进步就很快。”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利用绿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让当地百姓走上幸福小康路?成了潘鸫默默烙在心上的责任和使命。
潘鸫将丰富的工作经验“嫁接”到了直播中,他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仅依靠乡土美食和田园风光,还要挖掘独有的审美价值,比如:做民宿,就要告诉农民如何根据当地特色文化规划院子、布置房间,甚至是收拾洗手间等细节;还要向他们传递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泡茶、插花,打坐, 让游客来欣赏乡村、品味乡村,爱上乡村的美。 “只要大伙儿能受益,我就有花钱都买不到的成就感。”他心满意足道。
各界导报记者 赵婧 文/图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