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9月4日电(记者刘彤)进入9月,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陕西省大荔县飘起连阴雨。按说在这种天气,地里的活没法干,但枣农们却不一样,纷纷打起雨伞往大棚走去。
“这个时候,棚子里面可比外面闷热的雨凉快多喽!”大荔县安仁镇的徐立坤、余红女夫妇2013年起开始种植冬枣,至今已有八年,一年到头都在伺候地里的“金果果”。即便下雨,他们也要赶到大棚里,掐芽子、摘枣尖、割树枝、梳坏枣,好好地忙活一番。
十几年前,下雨还能在地里照料枣树?那是不敢想象的。大荔冬枣产业最初发展时,果农们的冬枣树普遍都是露天种植,但这样的种植方法属于“靠天吃饭”。“一下雨枣子全裂开,我们整年的收入可能就打水漂了,”徐立坤回忆早年种植冬枣时,难免心酸。
有困难就要解决。为了提高冬枣的产量、质量,大荔县邀请农业专家对冬枣种植技术升级,从露天种植变为大棚种植,又从大棚种植升级为日光温室种植,再到如今的钢架棉棚种植。改良了技术,不光质量有保障,冬枣上市季节也从原来的10月中旬提前到5月中下旬,冬枣身价蹭蹭上涨。据介绍,出口的优良品种,每公斤能卖到20欧元!
徐立坤、余红女夫妇看到大棚冬枣所带来的致富希望,承包了村子里的十亩地,也搭起钢架棉棚。经过悉心照料,夫妇俩所投入的40万元在当年就收回成本。“我这一亩棚现在保底收入是3万元,还有几亩棚每年是直接承包给商超,一出枣人家就拉走了。”
不光在大棚里埋头苦干,夫妻俩对市场也有研究。徐立坤观察到,今年社区电商把大荔冬枣带向了更大的市场,越来越多人喜欢上这甜甜的小果子。8月下旬,大荔县在MMC平台上线冬枣,2万斤鲜枣一上架就销售一空。
“在过去,果农的冬枣需要先经过客商的手转到一二级批发商,再转到商超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从事社区电商供应链的张超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从果农手里把枣子收购后放入仓库,最后直接进入社区电商,当天上午收枣,第二天顾客就可以吃到新鲜的冬枣,品质提升,最终带来的是果农的收入提高。”
大荔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穆永峰表示,大荔冬枣肉细嫩、味香甜、汁水多,当前,大荔县冬枣栽植面积已达42万亩,其中设施大棚40万亩,产值突破60亿元。冬枣产业已成为大荔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