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延安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

2021-08-11 09:53:14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陕西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延安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

  一、坚守初心使命

  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从1936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到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批批优秀的革命家、政治家、文艺工作者,舍下优渥条件,怀揣着“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理想,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点亮了那时黑暗的夜空。

  沈鸿就是其中之一,也是那个年代唯一一位内迁至陕甘宁边区的科技工作者。1938年2月,上海一家名为“利用锁厂”的小厂长带着7名技术工人,还有车床、刨床、铣床、钻床等10部机器,辗转来到延安。毛泽东听说有个上海老板带着人员和设备投奔延安,填补了一穷二白的延安军工,就单独约见了他,对他大加赞赏。并亲笔为他题写了“无限忠诚”奖状,称他为边区“工业之父”,他就是沈鸿。也因沈鸿的特殊贡献,他被人们称赞说:沈鸿同志不是哪个部门的总工程师,而是我们国家的总工程师。

  “埋头苦干”是毛泽东对延长石油第一任厂长陈振夏的题词。在延安的陈振夏常常身穿旧军装,腿上打两块大补丁,头戴军帽,手提两个饭盒从石家庄农机厂门口走过,这样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在当时的石家庄农机厂也被他的女儿看到了,可遗憾的是,当时陈振夏已经舍小家16年了,父女相见,却不认识。与家人的聚少离多,致使女儿已经完全看不到父亲在上海的模样。在延安的陈振夏,代表着艰苦朴素、公开民主、纪律严明的进步之光。陈嘉庚在了解了陈振夏的事迹后直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不仅有中国的仁人志士,外国的优秀人才也在奔赴延安。埃德加·斯诺,一个生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美国人,曾在上世纪30年代作为记者两次来到中国。斯诺来到中国的几年里,耳闻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说法,心中始终在思考几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呢?” 深入延安数月,采访多名中共领导人和普通共产党人,这不仅解决了他的疑问,也让他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介绍给世界。

  1936年10月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苏区采访毛泽东像这样的有志青年还有很多,他们怀揣着满腔热血和信念初心,带着私有的财产,带着自身的知识理论,不远万里来到延安,只因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不怕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二、追寻轻工记忆

  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海内外的热血青年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延安,为什么当年有沈鸿、 陈振夏等科技工作者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带着机器来到延安?是什么让这些有志青年与爱国仁人志士来到延安,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今天,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博物学社的青年学子,带着这样的疑问,成立“陕甘宁边区轻工遗产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为期9天的线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他们回溯历史,坚守初心,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追寻先辈的足迹,探寻陕甘宁边区工业的创建过程。实践队以围绕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创建的轻工业文化碎片为主线,调研延安志丹县、安塞区及宝塔区的遗址遗迹20余处,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在受教育中赓续红色血脉,在做贡献中追寻轻工记忆。

  在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上,校党委副书记杨欲晓嘱托队员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保护陕甘宁边区工业的创建过程中,长见识、受教育、做贡献,接受工业文化洗礼,赓续红色血脉。实践团历时9天,前往延安志丹县、安塞、宝塔区实地调研,了解有关情况,发掘一手资料,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实际行动,转化为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实践。到达延安时,成员们奔赴延安革命纪念馆,在毛主席的肖像下,表达着对延安的问候与致敬,高歌一曲《追寻》献礼延安;夕阳西下,离开延安时,实践团队成员立于宝塔山山脚,夕颜辉映着山头的塔影,大家齐唱《延安颂》,真正用心去看,用心灵去聆听延安抗战的歌声,以此作为骊歌献给圣地延安,同学们瞻仰着宝塔,向延安诉说着离别的不舍。

  实践团先后调研走访了振华造纸厂、延安难民纺织厂、八路军制药厂、陕甘宁边区机器厂、丰足火柴厂、八路军印刷厂、新华陶瓷厂、陕甘宁边区被服厂和新华化学厂等陕甘宁边区工业遗址遗迹20余家。遗憾的是,近年来,由于新农村建设、自然地理侵蚀等原因,有很多工业旧址中的遗迹早已不存在,唯一能诉说历史的,只有几通标志碑或者几口被绿茵掩盖的窑洞。

  针对这一现象,实践团成员发扬延安精神,一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广泛地采访当地居民,寻找见证过那段历史或遗迹的居民,在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旧址,实践团就有幸采访到了茶坊村村委书记王文怀,了解并学习到陕甘宁边区工业创建人李强、钱志道、沈鸿的故事。另一方面,在人烟稀少的遗址,实践团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团结一心,翻山越岭,坚持不懈。同学们经常辗转于崎岖的山路,最终都能收获惊喜。

  在探访陕甘宁边区被服厂旧址的过程中,同学们是在石疙瘩村的窄路左右向村委会问到了被服厂旧址的具体位置,随即循着山路,拾级而上,才看到了残缺不全的几口遗留下来的窑洞。

  当然,很多遗址遗迹残存不全,这不足以完整地让人回溯历史。实践团一方面在工业产品种类上广泛地实地考察研究,另一方面还求助了当地的宣传部、文旅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他们提供的文史资料、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对于工业遗址遗迹的史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也使实践团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

  延安是火红的、明亮的。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着英雄的人民与敌人斗争。秉承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信念,一座座为解决边区人民衣食住行用的工厂应运而生,一段段边区人民造就的轻工业生产奇迹被广为传颂。今天,实践团成员们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用行动感悟着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崭新的人民共和国,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当时唯一正确的政治方向,也是延安精神的政治灵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党从事一切革命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毛泽东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本色。

  三、传承红色基因

  在9天的实践过程中,实践队成员将找到的遗址遗迹资料做了系统地整理,同时成立陕甘宁边区轻工文化宣传小组,边走边寻访边宣传,深入挖掘轻工遗址中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用心用情讲好每一处遗址遗迹背后的红色故事。实践团还对每一次的讲解都进行了情景化拍摄,结合采访视频,制作出追寻轻工遗址遗迹故事记录片10余部,全都在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学习无止境,传承无极限。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实践团成员也在思考,当代青年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革命精神,传承延安精神。在安塞,同学们了解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源于安塞,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的故事给大家的触动很深。毛主席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本次实践团队作为临时团支,每位团员青年,在接受红色教育,感悟革命精神的同时,也不忘自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初心与使命,同学们在志丹苏维埃政府旧址,开展了重温入团宣誓仪式;在抗大的课堂旧址里,指导老师围绕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针对实践团队的实际开展红色情景课堂教学活动,一起重温昔日抗大精神的风采。在这里,同学们学习到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巍巍宝塔山,铭记着共产党人的功勋;滚滚延河水,传承着轻工人的精神。为了更好的传承延安精神,总结实践经历与成果,规划下一阶段的实践方案,在延安的最后一天里,实践团进行了社会实践总结大会。线下实践活动告一段落,可实践团队的追寻之路还将继续。接下来,实践团队将继续在线上探索工业遗址,传播工业文化。

  通过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造纸、皮革、陶瓷、纺织等20多处轻工遗址的实地走访,实践队彻底清楚了那些热血青年、有志之士当年为什么来到延安,那就是坚定远大理想与崇高信仰,追求自由民主与科学真理。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间节点回望历史,青年大学生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必须发扬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必须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印。一幅幅一帧帧的红色画卷,一页页一篇篇刻骨铭心的画面引领着实践团回到那个火红年代。

  革命的道路千千万,理想的灯塔在延安,那份对圣地最纯洁的爱在队员们心中激荡,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陕西科技大学 延安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