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民胡女士近来有些担忧: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总是抱着手机对短视频刷个不停,还沉迷于某款热门移动端网游,家长“软硬兼施”也拿他没办法。
目前,短视频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各大年龄层的手机必备应用。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共有短视频用户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而这其中,有不少是青少年。一项针对 1974 名受访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觉得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70.6%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短视频会对学习生活提不起兴趣,66.3%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模仿不良的短视频内容。
为推进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工作,2019年3月,由国家网信办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了“青少年模式”,通过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而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于今年3月30日发布的《短视频直播App青少年保护测评报告》显示,被测App中没有一款达到未成年人保护程度高的层级;半数被测App存在鼓励、引诱用户打赏的情况,且缺乏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退款机制。
“‘青少年模式’本应像防火墙一样,加强对未成年网络用户的保护。但由于没有强制推行,一些平台容易只在形式上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民盟陕西省委青年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新丝路电子商务研究院理事长张欣指出,部分短视频平台对内容把关不严,推送的实时信息与“青少年模式”不匹配,普遍存在用户身份难确认、“青少年模式”也可通过反复输入密码等方式延长使用时间等漏洞,这些都暴露出平台企业缺乏辨别未成年人身份的有力措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形同虚设。
2019年10月,11岁女孩小陈拿着银行卡打赏抖音主播购买游戏装备,仅仅10天刷出了13.9万元的人民币礼物;去年7月,河北李先生发现卡里一直在少钱,打开手机才发现孩子沉迷手机游戏,通过抖音一直给主播打赏,玩了将近20次游戏,刷掉2万多块钱……青少年投入巨款充值玩网络游戏、给主播“打赏”等现象屡见不鲜,对于这些非理性消费导致的损失,即使经过多方努力得以返还,只能是事后补救,而要从根源上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就亟须社会各方进行有效引导和应对。
对此,省政协委员李俞兵建议,应加强学校宣传阵地建设,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网络技能培训,提高其媒介素养和能力,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结合真实案例分析抖音等网络媒体的优势与问题,并推动网络伦理道德,网络法规等相关课程内容的教育,组织编写媒介素养校本教材,并逐渐将其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当中。
“作为第一监护人的家长,平时更应对孩子投入更多关注,找到合适的教育、沟通方法,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提高其网络防范意识,充分发挥监护人应尽的义务,承担起责任。”张欣同时建议,短视频平台也应严格遵守2019年11月1日《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企业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数字识别技术,解决青少年模式登录验证的问题;以科技向善为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探索应对方案,加快推进“注册实名认证+支付前人脸识别”双认证系统,协助家长引导、控制未成年人直播软件使用和打赏行为。
从抖音平台的内容生产流程来看,短视频大多是依靠引发UGC模仿传播的效果,来评价其火爆的程度,但盲目的模仿会造成青少年的心理或身体的直接伤害。比如跟着短视频学习门口贴胶带导致弟弟摔伤;模仿“易拉罐自制爆米花”网红视频,酒精灯爆炸,导致重度烧伤不幸离世……对此,张欣认为,短视频平台应制定未成年人审核标准及应急机制,对于推送内容的筛选,成立未成年人内容评级团队,实行24小时轮班制,并制定未成年人审核标准及应急机制。防沉迷系统根据后台的内容分类,过滤掉不适宜青少年浏览的内容。
各界导报记者 唐冰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