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延续生命 用身体诠释生命的意义

2021-04-26 23:52:53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省慈善协会爱心大姐志愿者服务队一行,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共同签订了定向捐献器官遗体、眼角膜协议。...

  “我自愿在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用于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王竹兰在公民遗体自愿捐献申请表慎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4月18日,省慈善协会爱心大姐志愿者服务队一行,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共同签订了定向捐献器官遗体、眼角膜协议。

  志愿者之一的王竹兰,今年68岁,在曲江街道办北池头小区从事保洁工作,这次她专门请了半天假,前来参加捐献仪式。据她回忆,2020年11月12日,第一次在朋友圈看到“爱心大姐”邱华个人进行遗体捐献登记后,震惊之余,她也萌发出捐献的念头,“百年之后,我们什么也没有了,还不如把器官遗体捐献给社会、捐给有需要的人,最后再做一次公益,我认为这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据了解,这已经是服务队第三批志愿者“组团”捐献器官遗体及眼角膜活动了。截至目前,经过爱心大姐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邱华联系签订器官遗体、眼角膜捐献的志愿者已达66人,第一批14人,第二批16人,第三批36人。

  近年来,我省累计完成人体器官捐献1329例,眼角膜捐献1220片、遗体捐献157例,器官遗体捐献志愿报名人数7.8万人,近4000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得到延续。2020年,我省完成人体器官捐献占201例,眼角膜捐献366片、遗体捐献40例,器官遗体捐献志愿报名人数3.48万人,533名器官衰竭患者通过器官移植得到救治。今年截至目前,不到4个月,已完成器官遗体捐献24例,完成签订器官遗体捐献协议100人,申请器官遗体捐献人数呈上升趋势。

  在越来越多人选择器官遗体捐献的背后,是国民科学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跃升的重要标志。在科学传播下,许多人改变了我国数千年来“入土为安”的丧葬习惯,打破“体面”“完整”的丧葬观念,不再受“传统关卡”的桎梏。打通自己的“心理关卡”后,便是说服身边人的“亲情关卡”,改变“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观念,以科学视角正确看待器官遗体捐赠,取得身边人的支持是关系着捐献成败的关键。

  听过器官遗体、眼角膜捐献相关事项,55岁的志愿者武艳冶告诉记者,眼角膜捐献可以让需要的人重见光明,不用在黑暗中痛苦煎熬。遗体捐赠不仅能保障医学实验教学,也可以搭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研究平台,培养出更多医学生服务于社会。

  “有这样一组数字,曾让我们感到遗憾。我国有400万人因角膜病致盲致残,而每年实施角膜移植手术还不足一万例……虽然每一例的捐献背后都很悲伤,但是更多人因此获得了新生。”西安市眼库主任银勇表示,“近年来,我省角膜捐献呈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自愿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来,我们将全力做好接受角膜捐献服务工作。”

  “我的想法非常简单,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能救一个人是一个人。”66岁的志愿者徐翠萍好不容易争取到儿子同意,签订完捐献协议后,她发了朋友圈,向周围人宣传介绍器官遗体捐献事宜,“并不是我们有多么伟大,做慈善久了,人的想法也会随之改变。”

  “既‬‬然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那就去创造生命最大‬‬的价值吧。”邱华表示,自愿无偿‬‬捐献器官遗体、眼角膜是一项高崇‬‬的社会慈善事业,是造福他人、恩泽社会,利国、利民、利家的善举,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让生命延续,将大爱传递。

  “您申请生后把遗体自愿无偿捐赠给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这种崇高的精神风范和人文爱心将得以发扬光大,您的这种高尚情操永远受到社会赞扬……我们为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主任徐自力认真的为志愿者填写“感谢状”,一笔一划中体现出崇高的敬意。他告诉记者,以前志愿者签订完捐献协议,没有得到任何方面的肯定,如今为了赞扬志愿者的捐献行为,会特地颁发“感谢状”,由工作人员签字盖章后拍照存档,这一举措让更多人更愿意来捐赠器官遗体。

  记者手记:

  2015年,我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唯一的合法来源。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需要帮助,器官遗体捐献或许是帮助他们“重生”的方法。

  对社会来说,器官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着极大的贡献。对个人来说,器官遗体捐赠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4月21日,爱心大姐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邱华一行冒雨看望生病的志愿者姚老师,他身患重病,却还不忘让老伴多参与团队公益活动。

  在姚老师生病之前,就决定将自己的器官遗体捐献给了医学事业作为研究。他说,死后遗体一把火烧成灰,还不如捐献出来,供国家作为医学研究,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让生命得以延续。

  邱华、王竹兰、武艳冶、徐翠萍以及姚老师,都只是愈加庞大的志愿者团体中的一小份子。作为一名记者,对于器官遗体捐献这样的善行义举并不陌生,可每次看到不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总能带来不一样的震撼与感动。

  当生命无法延长,让爱心延续生命,志愿者用身体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彰显着大爱之美。(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张璐 )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遗体 捐献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