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 10月22日上午,铜川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在市图书馆举行,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市移民办主任袁虎迪出席发布会介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政府新闻办王乐平主持发布会。
据袁虎迪介绍,自铜川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全市40个集中安置点于2018年9月全部竣工验收,向搬迁群众交付钥匙;2019年9月,“十三五”建档立卡搬迁群众4590户13944人全部搬进新家;2020年6月,搬迁对象实际入住率、旧宅腾退率、拆除率和复垦率均达100%,搬迁任务全面收官。铜川市自然资源局先后荣获全省移民搬迁创新先进单位、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系统谋划 科学规划选址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铜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和观摩调度会,研究部署、统筹推进。
在规划选址上,坚持“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原则,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靠近城镇、中心村、园区、景区,方便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以此达到房产能升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的目的。
在安置方式上,以集中安置为主,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与避灾、生态搬迁群众融合安置,避免“穷人扎堆”,力促“以富带穷”。按照“以人定房”的搬迁思路,全市规划建设40个集中安置点(宜君县12个,印台区4个,耀州区20个,王益区2个,新区2个),其中城区5个、镇区14个、中心村(景区、园区)21个,集中安置群众13535人,剩余贫困群众409人实行分散安置。按搬迁人口计算,全市集中安置率达97%,较高的集中安置率不仅降低了配套成本,而且实现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共用,最大化发挥了公共资源的社会效益。
严守红线 加快项目进度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难度大。铜川市坚决执行政策标准,牢固树立四条“红线”意识:一是严守对象精准识别的“界限”,二是严守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红线”,三是严守人均自筹不超过2500、户均不超过1万元,搬迁群众不举债的“底线”,四是做好项目前期、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全过程监管,严守项目规范管理的“标线”。2018年9月底,全市规划建设的40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完成了房屋质量验收,基础设施到位,达到入住条件,建设进度在全省名列前茅。耀州区关庄镇、照金镇安置点分别被列为全省关中地区现场会和工作经验交流推进会观摩示范点,安置点建设、规划、产业就业配套等受到与会人员的肯定。
多措并举 助推搬迁入住
为引导和组织群众搬迁入住,铜川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搬迁安置房交房和装修标准,开展了“搬进新家还好吗”大走访、“我来帮你搬新家”家电家具捐赠、“三问三解三促进”大调研、“暖冬行动”、“搬新家、树新风、迈进新生活”等活动,增强搬迁群众的融入度和满意度,推动群众搬迁入住;统筹脱贫攻坚“十办两组”之力,先后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拉网式全覆盖”大巡查、旧宅基地腾退和实际入住大清查,对易地扶贫搬迁各年度任务、各环节、逐区县、逐镇办、逐村、逐户对标对表,为推动和促进搬迁群众100%实际入住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持;开展了举全系统之力奋战40天决战决胜易地扶贫搬迁收官行动,采取倒排工期,日报进度的方式,紧盯目标、冲刺清零,至2020年6月,易地扶贫搬迁实际入住、旧宅腾退、拆除、复垦等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积极探索 促进群众脱贫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针对贫困群众搬迁后续帮扶的问题,铜川开展了后续帮扶大调研,建立了“两清单一平台一会议”、就业扶贫信息员等制度,在每个集中安置区设置1至3名移民搬迁就业扶贫信息员,了解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做搬迁群众和政府的“纽带”和“牵线人”。此外,铜川还制定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移民搬迁社区服务管理的意见》,指导区县做好工作衔接,妥善解决群众搬迁后安置社区管理、设施完善、就业安置、服务管理等问题,保障群众权益,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强化后续就业和产业扶持,铜川确保移民搬迁户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对缺少劳力的家庭,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政府兜底等形式实现家庭增收,达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袁虎迪表示,下一步,铜川市自然资源局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加快推进搬迁群众安置房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继续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搬迁群众后续保障工作,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强基固本,让搬迁群众彻底“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齐步迈进幸福新生活。(孟星辰)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