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 (来昌荣 李开涛 张苗一)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可爱的人正在回家路上。4月9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赴武汉医疗队队员吴钊,圆满完成51天的援助任务,平安回家。当天下午,在旬阳县赵湾镇集镇上举行了简洁而隆重的欢迎仪式,数百名干部群众手捧鲜花、拉起横幅,夹道而立,欢迎吴钊的归来。
欢迎仪式上,吴钊热泪盈眶
勇气:去时无畏
1月25日23:35,90后的姑娘吴钊向单位正式提交了纸质版请战书,00:07便收到了医院的回复,这一天恰恰是吴钊的24岁生日。
也是从此刻开始,她成为了一名抗疫战场上的“逆行者”,人民生命的“守护者”。
2月2日,吴钊和300余名同事一起紧急赶赴武汉,次日飞机刚落地,印象中热闹繁华的武汉此刻一片沉寂。看着在机场等候的工作人员们期盼的眼神,吴钊感受着使命和担当,心中默念“责任、奉献、服务全局”。
出征前夕,吴钊给表哥何强发了一条短信,简短地告知援助武汉的事,并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别人,家里的人就拜托他来照顾。
临行时,医院护士长张礼问吴钊:“你有没有家人来送你呀?”吴钊愣了一下,露出微笑回答:“你们就是我的家人呀!”
在与宿舍姐妹们的作别中,吴钊没有煽情的言语,仅仅告知在自己枕头下放了两张寸照。然后将银行卡拍照,写好密码一同存在手机里。
工作记录
信念:坚守战场
2月3日当天,吴钊及其团队的医护人员进入了武汉市第八医院。刚进入医院那会,心里总有些恐惧、担忧,厚厚的防护服总是让人不习惯,影响业务操作。吴钊说:“我时常进行自我调节,并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每天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出现,这样患者的心情也会好很多。”
后来慢慢的业务熟练了,查房时看到每个病人都感觉很亲切,病毒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有一位我照看过的老奶奶,晚上尿不湿湿透了,同事给换,老奶奶还不愿意,非得要我换。”吴钊回忆道。
2月29日,腿部患顽疾的15床奶奶每一次下床活动都需要我们陪在身边,她说我需要依靠你们。
3月1日,11床阿姨出院前一晚找到我说了句:虽然看不清你的眼睛,但是我见过最漂亮的星。
3月2日,吴钊的工作记录照
3月2日,奶奶说她怕自己倒下,但她最信任我这双手,我说奶奶不怕,随时按铃呼我,你需要,我就来了。
3月5日,吴钊夜间查房,给21床换上新氧气罐后写下:“你们谁见过凌晨四点半的武汉?我见过!”
……
在吴钊的工作记录中,写着太多这样的话语。
在武汉的51天里,吴钊从来没有哭过,因为泪水会让护目镜产生更多的雾气,影响到工作,做好工作是她唯一的追求。正如她所说:只要能尽我所能,能有所用,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吴钊理发前后对比照
回时:胜利凯旋
“是4月8号,我一直都清晰的记得,我与武汉一同解封!一起迎接这个迟到的“春天”!”提起这个,吴钊沉静的脸上终于露出灿烂的笑容。
接到要离开的通知时,吴钊既期待又有些不舍,她说:“前两天患者出舱,有一位患友妈妈头天晚上煲了一锅鸡汤,要我去她家喝汤,我说好呀,但是我又笑了笑说不行,我想回家,我要回去看我爸妈。”在抗疫这段艰难的时间里,医护和患者已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吴钊胜有招”,这是结束了51天的抗疫工作回到眉县隔离点隔离观察时,院长吴昌国为吴钊题的字。“我的老师也题了一幅‘中华脊梁’的字,是送给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们。”吴钊说。
隔离观察结束后,吴钊乘坐火车回到旬阳,出站看到亲人的那一刻,一时间瞒着父母去武汉、让家人担心的愧疚跃上心头,在武汉未掉一滴泪的坚强女孩流泪了,她忍不住跪谢亲人、跪谢故土,只道着:“女儿不孝。”
父亲微微叹口气:“回来了就好。”看着女儿平安归来,他心底的那颗石头终于落了地。
寒冬过后,沉寂多日的武汉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吴钊说:“国家有需要,我们就出发。青年人就该有青年人的担当,只要我们万众一心,那便势不可挡。”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