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2019-11-08 15:01:24  来源:当代陕西-陕西网   


[摘要]据测算,北大荒垦区每年调出的粮食,可为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解放军三军将士提供一年的口粮。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在全世界挺起了中国脊梁!...

 

微信图片_20191104130140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北大荒七星农场收割水稻

  从南泥湾向北大荒集结

  “这里呀,将来一定会变成大粮仓!我们的后世子孙一定会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1954年6月,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第一次来到北大荒。

  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面对这重重困难,这位曾经率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屯田开荒、把南泥湾建成塞北江南的开国将军抓起一把黑土兴奋地说,“这土肥得都冒油花了!我要建议中央,把更多的复员军人留下来兴办农场。”

  很快,开发南泥湾时的一些老部下,奉命从全国各地汇聚北大荒。这个英雄的群体,曾经为驱逐日寇出生入死,为建立共和国赴汤蹈火。建国后,这些战功赫赫的功臣们,原本可以按照各自的军衔享受优厚的待遇,过上安逸的生活。

  但是,在国家和人民急需粮食的危急时刻,他们迅速投入到这个新战场,并把自己的余生全部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在他们当中,共产党员就占了一半以上。其中老红军、老八路2000多人,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5.5万余人。

  “让子弹穿透的疤伤,在黑土地上泛红发光。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这些共和国的英雄们,拿出了在战场上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勇气,继续高举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的旗帜,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征程。

  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们就在松嫩平原上垦荒820万亩,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奇迹,为党领导人民开发建设北大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当年南泥湾精神的创造者,王震将军将南泥湾精神撒播到黑土地,使其成为北大荒精神的重要来源。他曾讲,“我们这支队伍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抗美援朝叫志愿军,直到复员转业去了北大荒……嗯,开荒大军!都一直保持这样一种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靠党和毛主席的领导,靠这种精神,打垮了蒋介石,打败了日本鬼子、美国鬼子,今天不打仗了,又马上跑到边边角角去开荒,去修理地球,给国家打粮食!天底下哪还有这样好的军队?”

  从将军到士兵,他们的初心是什么?就是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需要,党叫干啥就干啥,群众想什么就干什么;就是北大荒博物馆那面“故人墙”上,镌刻着的一万两千多个为开发建设北大荒而英勇牺牲的英烈的名字;就是复转官兵所讲,“比起那些倒在战场上的战友,我们已经很幸运了,还有什么理由去计较个人得失?就是把这把老骨头都交出去,也绝不吝惜!”他们的初心,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由弱转强、实现复兴的生机和希望。

  饿死不动国库粮

  1960年—1962年间,全国连续三年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当时,八五三农场1.6万人,每人每月供应口粮只有15斤,在靠着野菜、玉米皮补充的艰难情况下,全场上下勒紧腰带,节衣缩食,省下粮食,支援其他灾区的人民,先后上交粮食达623万斤,按每人每月15斤可以不饿死人计算,八五三农场救活了41万人。

  而当时的二分场五队粮食保管员孔德喜,日夜看管着粮食,却没有拿过一粒粮食,终因食不果腹,饿得晕倒在粮堆旁。

  如今,当年的粮囤仍在,“饿死不动国库粮”的标语仍清晰可见。“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冻馍馍,雪花汤就饭;吃苦为人民,乐在苦中间!”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很多人都流下了热泪。一代又一代平凡而伟大的拓荒人,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并在70年的继承和弘扬中,谱写出一首永远值得传唱的奋斗之歌,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初心?就是守为民之责,办利民之事,兢兢业业为人民谋利益;就是心里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就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即使是面对生与死的抉择,都严格按照党纪国法规范约束自己,做到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不去,始终坚守住共产党员的情操、气节、操守和胆魄。正如一首诗中所言:“经常,回头望望,当初为什么启程。以纯净的内心,给自己,一双澄澈的眼睛,望远前方。继而,向着,初来的自己,进发。”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当前,尽管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已得到稳定解决,但粮食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如何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共和国的粮仓,北大荒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兜里有粮,心里不慌!”“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几十年来,北大荒人开拓进取的脚步从未停歇,一方面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更以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为考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保护自然环境;一方面为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在质量安全、生态储粮、现代物流、深加工转化、加工装备、营养健康、信息化技术和安全战略等领域“深耕细作”,始终坚持用“高科技”武装大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且产量逐年提升。

  被誉为“奶牛之父”、亲手创建了“完达山”品牌奶粉的张源培,曾在日记中写道:“真正的生活就是开拓。有坚强的事业心,人生才显得充实,精神才有寄托,困难才得以克服,顶峰才可能攀登”;荒原上的“南来雁”梁甲农、冯紫俍夫妇,40多年里为北大荒奉献了2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还有60多年醉心研究寒地水稻、被誉为“寒地水稻之父”的徐一戎等专家,都是北大荒璨若星河般科技明星里的杰出代表。70多年里,先后有10万多名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挥洒智慧和汗水,红色基因和科技基因,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为北大荒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智慧创造奇迹,科技改变生活。进入21世纪后,具有现代眼光的北大荒人,又一次把目光瞄向了居于世界前沿的“精准农业”和物联网管理系统,开始进入了以工厂化、信息化、网络化为标志的农业工业化时代。大水利,大机械,大科技,大合作,北大荒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大农业的历史性突破,再次成为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2018年,北大荒粮食产量达到了456亿斤,连续15年获得大丰收!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数字更具说服力了:全体北大荒人人均年产粮突破10万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70年来,北大荒垦区累计生产粮食7800多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400亿斤,用全国2%的耕地养活了全国9%的人口。

  据测算,北大荒垦区每年调出的粮食,可为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解放军三军将士提供一年的口粮。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在全世界挺起了中国脊梁!

  (当代陕西—陕西网本刊记者张军张继民)

编辑: 陈晶

相关热词: 延安精神 遇见 北大荒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