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决胜脱贫的“定边经验”

2019-10-25 09:52:31  来源:中国网  


[摘要]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与靖边县、安边镇合称为“塞上三边”。全县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总人口35.21万人。...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为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生动讲述陕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推出“春风又拂面 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与靖边县、安边镇合称为“塞上三边”。全县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总人口35.21万人。

  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地下煤气油资源储量丰富;但这又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地表土壤干旱瘠薄,生态脆弱,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据统计,定边县有7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9790户36253人。

  2018年9月,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定边县正式脱贫摘帽,退出了贫困县序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68%,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陕西省唯一入选全国19个脱贫摘帽县典型案例研究对象之一。而定边县脱贫攻坚快人一步的关键,在于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将其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

1

  航拍定边县杨井镇阳湾村,机械化耕种的土地为黄土高原带来生机。杜旭涛/摄

  种养结合产业脱贫

  杨井镇阳湾村位于定边县东南山区40公里处,全村辖18个村民小组,498户1984人,总土地面积40.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4万亩,适合机械化作业。2019年扶贫对象核实与数据清洗最终核定建档立卡户132户534人。

  “我们全体村民都是合作社的股民,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机械服务只收取油费和司机的劳务费用,为村民节省的支出也就相当于分红,2017年以来累计为村民节省资金31.84万元。”阳湾村党支部书记郝占光说,合作社承接了农业农村局的一些农业服务项目,并向附近村子提供机械劳务输出,两年多来累计耕地近2万亩,纯利润超过30万元。

2

  定边县杨井镇通过农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贺冬鹏/摄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定边县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集体经济,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方式,有效盘活村集体资源和资产,吸引贫困户按投入实物、货币、劳力等方式合理分配股份,提高贫困家庭收入和创业热情,打造出符合本地特点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据杨井镇党委副书记王德志介绍,杨井镇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发展产业脱贫,补贴鼓励贫困户发展羊子养殖、生猪养殖、牧草种植,仅南庄村羊子存栏量7000余只,饲养量达1万多只,通过该项产业,全村除了1户1人五保户,44户贫困户191人全部脱贫。

  类似养羊产业一样,在幅员广阔的定边,许多特色产业在沟沟梁梁间扎下根来。

  林下养殖带富全村

  在定边县石洞沟镇郑寨子村,采访团经过的地方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却是土地贫瘠的贫困村。郑寨子村辖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77户1402人,建档立卡贫户34户128人。近年来,利用地广人稀的条件,该村建成林下散养基地,用铁丝网围起来400亩林子,饲养了两万多只不同种类的鸡,成为全村致富的希望。

  今年11月,郑寨子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刚满一年,但这个合作社已经成为该县农村“三变”改革的典型。据郑寨子村第一书记高瑞鸿介绍,该合作社以五位养鸡户为代表,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以合作社为载体,带动贫困户积极参与,进行“三变改革”和产业扶贫。

3

  定边县石洞沟镇郑寨子村建设的林下养殖基地,宽敞的林子适合散养土鸡。贺冬鹏/摄

  目前,郑寨子村的养殖场产出白、红、绿三个颜色为主的生态土鸡蛋,预计年产蛋120万颗,年收入150万元,土鸡蛋成为了全村脱贫致富的金鸡蛋,村民人均收入从4800元提升到8300元,现已成功脱贫32户126人。

  2017年以来,定边县委、县政府印发《定边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定边县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定边县“三变”改革试点发展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县上安排500万元,实施“十村试点、百村推进”行动,进行10个省级试点村和65个贫困村、4个非贫困村“三变”改革,有效盘活村集体资源和资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白村。

  “三兄弟”的扶贫路

  在黄土高原腹地的沟壑之间,曲折蜿蜒着一条12.2公里的崭新柏油路。这条每隔十几到几十米就有一个弯道的通村路有个特殊的名字,叫“三兄弟路”,这是一条扶贫干部用生命换来的脱贫之路。

  被当地群众敬称“三兄弟”的,是定边县公安局驻新安边镇后崾先村的扶贫干部张海升、武三卫、陈根田三人。总人口726人的后崾先村,有贫困户192人,接近总人口三分之一,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

  2017年7月14日一早,三位扶贫干部在开车入户走访的途中,不幸从土路翻车发生意外。那场严重事故,造成从刑警岗位走下来的武三卫6级残疾,后半生无法正常行走,另外两名干部也不同程度受伤。

4

  后崾先村在扶贫干部出事的弯道上立起“三兄弟路”碑,远处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油罐车驶过依然尘土飞扬。贺冬鹏/摄

  而原后崾先村九个村民小组的通村路,都是沿山峦沟壑绕行的土路,路面坑坑洼洼,时宽时窄,晴天开车灰尘漫天,雨天泥泞难行,遇上漏滴的原油更是格外凶险。

  2017年9月,张海升、武三卫、陈根田伤势好转后,便立即协调县扶贫办维修后崾先村的道路。前期修建8.2公里,到11月又修建了4公里,一条总长12.2公里的柏油路,让100多户500多人受益,那条路便被命名为“三兄弟路”。柏油路修通之后,后崾先村又修水窖,改造高压线路,村民饮水和用电也得到改善。

  张海升介绍,基于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后崾先村种有3000多亩红花荞麦,一年可收入234多万元;另有24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其中养羊16户,养驴7户,养蜂1户。2018年底,全村累计脱贫39户189人,目前在册贫困户3 户 10人。

  “六个领域”创新产业扶贫格局

  精准脱贫实施以来,定边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强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实施了“菜单式”服务、“清单式”问效、“台账式”管理、“哑巴式”佐证、“大数据”统筹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

  在产业脱贫方面,定边县投入9310.3万元,用于扶持贫困户建设塑料大棚、发展马铃薯产业、购买农机具、代缴种植保险、补贴畜牧养殖和种植畜草等,实施深松补助、化肥地膜补贴、“一亩田”工程等,并辐射贫困村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新业态;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活动开展电商扶贫,引进京东等电商企业,2018年电商销售额达6577万元,做到产业项目覆盖到村、受益到户。

  定边创新金融扶贫,出资5000万元与县农商行合作设立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以贷款5万元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全额贴息等方式,累计发放贷款14419笔、8.45亿元,贫困户户均贷款5.86万元,贷款覆盖率64.32%。

5

  航拍定边县的村庄,近看土地平整,屋舍整齐,远眺山恋起伏。杜旭涛/摄

  在光伏扶贫方面,定边投资3.2亿元,实施光伏项目46.7兆瓦,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惠及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收益资金用于贫困农户直接补贴、救助和产业扶持,用于村级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和公益岗位补贴等。

  在就业扶贫方面,定边县按照自主就业、教育培训、公益岗位、劳务输出、企业解决的“五个一批”施,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1693人,实现转移就业6575人次,累计培训贫困人口19351人次。统筹生态脱贫上,县上投入845.57万元,在贫困村实施退耕还林和雨季柠条,利用生态补偿及天然林管护资金助推脱贫。

  在社会扶贫方面,定边积极构筑全民动员、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省市各级包扶单位为定边帮扶投入34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10多个,另外,定边县吸收民营企业扶贫资金4.5亿元,同时还积极协调推进苏陕协作扶贫、3+X等扶贫项目助推脱贫。(刘彬)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黄土地 脱贫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