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安人的60本日记 "逼"出一个大学生反映时代印记

2018-12-31 10:47:30  来源:华商网  


[摘要]李福昌在自己大半辈子里,坚持31年写日记,记录自己身份转换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大事小情、记录下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不经意间也有60余本、200多万字。他在多篇日记里发挥特长精心插图,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国家温度”带来的百姓福祉。...

  李福昌60多本日记记录着个人的过往,也记载了国家的变迁。

  李福昌在自己大半辈子里,坚持31年写日记,记录自己身份转换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大事小情、记录下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不经意间也有60余本、200多万字。他在多篇日记里发挥特长精心插图,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国家温度”带来的百姓福祉。

日记“逼”出一个大学生

  面馆关门两年来,家住西安北郊的李福昌依然保留着三个老习惯:吃过晚饭后,绕着小区健步走。附近的城中村不断被拆迁改造,他的行程也就越来越远;每晚临睡前,他一边用热水泡脚,一边背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脑子里把一天的大小事过一遍,再动笔写日记,写完了,身心才算彻底放松下来”;最后,他还要用一把锯齿状的木铲使劲按摩足底,“不然就要在脚底刻一个洞,把骨刺用凿子敲下来。”李福昌用手指比画出3厘米的长度,诉说着骨质增生让自己忍受过的苦痛。

  厂里的老同事都说李福昌身上有一股韧劲。他说这都是逼出来的。而最让他得意的,是他用日记把儿子“逼”进了大学。

  2002年时儿子上初二,李福昌被老师喊到学校:我看你经济实力还行,趁早把孩子领回去,买个出租车搞经营吧。李福昌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感觉脸上被扇了耳光。”“赚钱再多,要是把娃学习耽误了,我还要钱干啥?”

  当时他在街上开了一家岐山臊子面馆,每天早上出门,儿子还没醒来;晚上回家,儿子已经睡了。

  “爸不会放弃你的。你有优点,爸相信你将来会有出息的。”李福昌下午买菜前,都会趴在桌子上写日记,“其实就是给娃留话。”实在没时间写日记,也要给儿子剪贴一篇报纸上的文章。

  他问儿子:“放在你枕边的日记本看不看。”儿子说有时会看一下,有时就把日记本扔一边去了。李福昌还是坚持发现儿子的优点,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具体改正要求,最后用红笔提出一点小希望。

  2006年儿子被四川大学录取。在庆功宴上儿子对众人说,仅在高中阶段,父亲写的6本日记一直鞭策自己按时回家,不进网吧,力争按时完成作业。

  李福昌一双儿女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对此他自豪地记上了一笔,“虽然大学在不断扩招,可是在乡下老家和我所在的工厂,还是被称赞为放了卫星。”

  一双儿女大学毕业后,都进了国有单位,李福昌认为“这样才稳当”,他很骄傲儿子继承了他会做生意的基因,“给国家做生意,而且做的还是大生意。”

不放弃任何一个进步机会

  白衬衣、红夹袄,稀疏的头发向后梳着,纹丝不乱,还喷了啫喱水,61岁的李福昌看起来精神矍铄,一副干净利落的模样,这是他从儿时就养成的好习惯。

  在儿时,邻居大哥会画画,李福昌“感觉挺好看,也就爱上了”,连外出割猪草都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对着山水牛羊临摹起来,同时还练就一手好字,小学还没毕业,村里刷标语,就被他一个人承包了。

  李福昌没有想到,这些儿时爱好,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只晓得,邻村一位大婶“觉得这娃将来会有出息”,坚持把自己当妇女主任的侄女介绍给他当媳妇。

  日后开面馆做生意,李福昌被誉为“卖岐山面里最有文艺范儿的老板,西安美术圈里岐山面做得最好的画家”。

  1978年改革开放,也是全面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李福昌的名字出现在上线大红喜报上,但却没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成绩优异,他被工厂招了临时工,为了转正他每天加班,却不好意思谈及加班费,“因为在那个时代,谈钱比偷人还丢人。”但他一直坚信,“只要好好干,领导会看见。”

  最终他还是顶替父亲的岗位,成为最后一拨子女顶替就业政策的受益者。

  李福昌的普通话里夹杂着浓重的宝鸡方言,家里保存着当年客人没喝完寄存的散酒,熟人说他“到老都是一身乡下人的实在、硬气脾气”。

  “孩子在城里上学,每年都要交借读费;老家的责任田无人耕种,却要缴纳农业税。”1995年伊始,李福昌在日记里列出自己的人生三件大事:“把妻子和孩子的户口办到城里、在城里买房、让两个孩子上名牌大学。”“办户口费了三年时间,跑了十多趟才签了字。谁能想到现在户口进城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和记者交谈时,妻子一直使眼色不让李福昌“露富”,他还是说出了自己不但买了房,而且有三套,然后一脸严肃地强调,“这可是我一勺一勺地舀出来的辛苦钱。”

  前半生的大起大落,让李福昌的命运走向如同坐上了“过山车”,他认为“应该用笔记下来,做个纪念”。写日记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逼出来的个体户

  1983年12月1日,李福昌在街上画速写,被附近小学的校长“相中了”,第二天就被通知报到,成了小学美术老师。

  1985年2月,学校的食堂因为没人吃饭“塌火咧”,校领导在教职工会上问“谁愿意承包”,台下无人应答。此时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但做生意在文化人的潜意识里,“还是被认为是没办法的无能表现”。

  李福昌举起了手说,总不能让老师学生没饭吃吧。领导顺水推舟称,每月要交70元的承包管理费。“话说出去收不回了,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

  生意红火是他没有想到的,“一分二分的纸币,每天能收一面盆,当日营业额都在30元左右。”他却开始发愁“要这么多钱干啥”,然后到北大街商场花了一个月的工资37元买了一件风衣,在东大街大上海理发店整了一个最新潮的发型,以前一两毛钱搞定的理发,那天让他奢侈地破费了5元,回家时还花了20元买了两只烧鸡,对母亲说“放开了吃”,然后告诉妻子,“以后可以买鸡蛋给娃加强营养了。”

  不久他就尝到了做生意带来的苦头。他把零售3分钱一根的麻花,批量卖给学校做福利,结果被批为“唯利是图”。李福昌晚上在日记里检讨了两页。

  1992年,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西安成长起来,李福昌也把事业干到了顶峰,成为公司的办公室主任。虽然端着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但是让他一家不至于为温饱发愁,还是凭借妻子在公司门口开办的那一间岐山面馆。“一盆麻食就卖了10元钱。来钱也太快了,真的感受到了做生意的甜头”。

  1995年,李福昌在厂子“实在混不动了”,他借了1500元,凑齐了3600元的转让费,盘下了别人经营不下去的一家饭馆,当天他在日记里给自己鼓劲,“当上个体户,也算把全家6口人的身家性命押出去了。”

  在经营面馆那段时间,李福昌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每天骑着加重28自行车买两次菜。“干个体大小事情都要操心,晚上紧张得睡不着,必须喝两小杯酒才能放松。”他“脑子里烦乱得狠”。

没想到社会变化这么大

  李福昌保留下来的日记是从1987年7月11日开始的。“只有时时体谅他人,宽容他人,才是每一位公民应该有的态度。”他说自己也有看不惯想不通的事情,写出来,与自己和解了,也就不会憋得慌。

  他批评自己雇用的厨师“不是刀工太差,而是干事不上心”,“过了两天就看到他把面条往泔水桶里倒。我当时生气得就想冲上去把他揍一顿。”最后他在日记里劝自己,“找机会还是和他谈一谈”。此后那个厨师跟着他干了四年,在西安也开起饭馆,当了老板。

  “城管把摆在街上的桌椅板凳收走了,还到我店里拿东西。”李福昌在日记里痛陈粗暴执法,也对城管的工作表示出理解,“毕竟城市是大家的,都应该守这个秩序。”

  李福昌还记得第一次和公安打交道是1995年4月5日,当天有客人醉酒闹事,还把饭馆砸了,“还放话不会放过我。咱外地人在这做生意,咋能不怕人家背后下黑手。更不敢让人家赔损失。”派出所所长一拍桌子说,“敢来报复你们?谅他们没这个胆!”

  辖区工商所到李福昌面馆店里吃饭,结账付了全价146元。钱收了,他的心却悬了起来,“人家以后给我找茬怎么办?办事会不会给我使绊子?我这个店手续齐全,又没违规,我怕什么?”之后,李福昌“硬着头皮到工商所办手续,没想到挺顺利的。看来合法经营是最低的运营成本呀”。

  “自立门户搞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不停涨工资也留不住服务员。”李福昌日记里还谈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用工荒,“都想当老板,可老板也在下苦呀。”

  “新房装修的材料,屋内用品及家电多是名牌,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就在我身上发生了。”“今天装了电视机顶盒,能收到许多台,回忆当年17英寸黑白电视,到今天29英寸彩电,生活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李福昌的父亲和皮货打了一辈子交道,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穿上了皮鞋。“他辛苦忙碌一辈子,没想到勤劳致富的梦想,却在儿子这一辈实现了。”

  李福昌保存下来的31年日记有60多本,占满两格书架,摊开在双人床上,还是搁不下。“现在回看这些日记,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太快了,变化真大。”

  2016年4月1日,为了专注照顾患病的母亲,李福昌把经营得很红火的面馆,一狠心关了。母亲去世后,他心里一直感觉“空落落的”,“忙了一辈子,实在不能适应没事干”。每次上街健步走,李福昌禁不住打量街边餐馆和贴着“出租转让”的门面房,“还想着再把面馆开起来。赚钱不重要,主要是不能把这岐山面的手艺丢了。”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西安人 60本日记 大学生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