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王建国在企业的农机试验田中望向远方。
“60后”的王建国,是黑龙江省嫩江市一家农机企业的“掌门人”。
“当年父母给我起名‘建国’,寓意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王建国说。
“我出生在黑土地上,转业后被分配到机械厂工作,干过钣金,当过电焊工,整天和‘铁疙瘩’打交道。”王建国说,后来跑销售,他发现当时农机设备运输时间长、费用高,就琢磨自己可以搞就地加工。
做了几年代理商的王建国,开始自己“鼓捣”农机研发,2007年他创办了黑龙江省鑫元丰农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从“两眼一摸黑”到熟练使用软件,“狠人”王建国硬是啃下了设计绘图这块骨头。妻子温建芳说他“有点魔怔了,半夜呼一下就爬起来,开电脑就画图”。在研发上王建国也够“狠”,产品长时间反复试验改进,温建芳说,现在还有不少废件堆在车间后院。
光“狠”不行,还得踏实、头脑活络,农民土法子和用户建议,到他这就可能变成了创新点子。
凭着这股“狠”劲儿和“贴地皮”的研发模式,王建国一路攻坚克难。研发的产品经过十余次迭代,在全国多地作业,多项专利在身的除草松土机总作业量已超百万亩,部分产品还走出国门…...
“能看到我研发的农机在黑土地上耕作,农民因此能多打出粮食,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就。”王建国说,他下一步还计划开拓农用起膜机研发领域,为梦想继续远航。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在五大连池市新发镇和民村,王建国在用户的大豆田中查看大豆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在五大连池市新发镇和民村,王建国(右)与用户孙玉祥查看使用除草松土机的大豆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在五大连池市新发镇和民村,王建国在用户的大豆田中查看使用除草松土机的大豆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7日,王建国在企业的试验田里检查除草松土机试验作业后的土壤状况。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王建国(右)向客户介绍企业研发的智能除草松土机。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在企业大院,王建国(右)和妻子温建芳(左)与员工在大型撒药机下探讨产品模块化改造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王建国(右)和妻子温建芳(左)陪客户参观企业生产的除草松土机。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在企业大院,王建国(右)和妻子温建芳(左)向前来订货的客户介绍产品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在企业装配车间,王建国(左)向客户介绍企业生产的除草松土机。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在企业装配车间,王建国(右)和员工一起检查产品质量。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王建国(右)和员工在检查企业生产的圆盘重耙质量。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王建国在除䓍松土机前检查关键部件针齿结构运行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王建国(左)和员工讨论改进产品。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在企业加工车间,王建国(左)和工人交流技术。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在企业加工车间,王建国(左)和工人交流技术。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在企业加工车间,王建国(左)和工人交流技术。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王建国在用电脑绘制农机设计图。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王建国(左)和企业的产品设计员工一起设计产品。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8月28日,王建国和妻子温建芳在企业食堂和员工一起吃午餐。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7月13日,在黑龙江省北安市用户使用了除草松土机和除草剂的对比试验田里,王建国对比大豆生长情况。
新华社发(林进春 摄)
9月12日,在企业的试验田里,王建国(右)在检查除草松土机作业效果(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林进春 摄)
9月13日,在企业试验田里,王建国(中)和员工一起检查除草松土机作业效果。
新华社发(林进春 摄)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