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伟大精神 凝聚强军力量

2023-08-02 11:29:17  来源:群众新闻  


[摘要]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近百年来,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人民军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

  编者按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近百年来,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人民军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陕西作为一片红色热土,革命文化深厚、红色资源富集。为进一步弘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展现人民子弟兵昂扬的精神面貌,激发军民团结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部队一线官兵及退役老兵,听他们讲述心中的军人情结、军队情怀。

  绿色军营里的“铁姑娘”

  7月31日,刘原在进行据枪训练。 记者 苗雨蒙摄

  “这女子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7月26日,在武警陕西总队,提到刘原,战士申海涛这样评价。

  刘原是武警陕西总队机动支队参谋部参谋,因为守规矩、不怕苦、不服输,被战友们称为“铁姑娘”。

  申海涛记忆最深刻的是,刘原在一次训练中骨折,但康复期间仍坚持训练,在考核中依旧拿到了优秀成绩。

  “在抗战时期,我的姥爷、姥姥都是吕梁革命老区的‘红小鬼’,常常跟在驻扎村里的八路军身后。姥爷经常给我讲他参加扶眉战役、解放兰州等战斗的故事。我父亲也是一名有着40余年军龄的老兵。”刘原说,在家庭的长期熏陶下,一颗参军报国的种子从小就埋在了她心中。

  “穿上军装那一刻,就必须收起女性的柔弱,展现军人的血性。”刘原说。

  2014年,上级命令刘原带队执行特殊勤务。刘原带队脱离营区,执勤半年之久。

  “政治纪律严、要求标准高、思想压力大。”谈及这段执勤经历,刘原记忆犹新。作为母亲、妻子、女儿的女战士,担负了比常人高出数倍的压力与责任。

  10余年来,在许多重大活动期间,负责通信业务的刘原始终坚守一线,加班加点安装、调试、保障相关设备,从未出现过差错。

  2015年,刘原被武警陕西总队评为优秀警官并通令嘉奖。2019年,刘原被武警陕西总队树立为“巾帼建功”标兵。勇做先锋、甘当表率的刘原无愧于女兵“领头雁”的赞誉。

  青春与誓言,忠诚与坚守,刘原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绿色军营。她说:“只要身着军装,就要尽一名军人的责任。”(记者 陈玮 苗雨蒙 实习生 孔德晨)

  军人之家的家国情怀

  王建辉与父母亲的照片合影。 记者 苗雨蒙摄

  “退伍多年,每次回想军旅生活,都让我心潮澎湃。”7月28日,退伍军人王建辉说。

  一朝穿军装,一生军人情。1979年12月,王建辉穿上梦寐以求的军装,进入了部队这所大学校。虽然没有经历过硝烟战火,但是他参加过1980年夏天扑灭武威造纸厂大火的战斗,并在1982年参与营救打井被困的群众。入伍期间,由于工作出色,王建辉多次受到嘉奖,被评为“优秀义务兵”。

  为什么选择在火热的军营中奉献青春年华,他的回答是:我的家人是榜样和动力。

  王建辉家是名副其实的“军人之家”。他的父母都是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战士,他和兄弟姐妹5人中,4人当过兵。

  王建辉的父亲王世明是一位老红军。长征路上,王世明翻越过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夹金山,走过了“七十二道脚不干”的松潘草地,以树皮、草根甚至皮带充过饥。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战友们的鼓励帮助下,他走完了万里长征。

  “父亲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硝烟岁月。虽然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始终冲锋在前,从不退缩。”王建辉介绍,父亲曾在1948年6月的晋中战役中荣立二等功,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父亲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团级指挥员。

  “父亲一生都保持着红军的光荣传统,视党和人民的事业高于一切。每次接到命令后,他都二话不说,迅速赶往工作地点。”王建辉说。

  润物细无声。王建辉的父母坚持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这种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人。王建辉的二哥入伍后奔赴祖国的西南边陲,三哥和姐姐则从军踏上青藏高原。

  穿上军装,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担当,意味着扛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使命。“我的二哥在参军后始终以父母为榜样,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总是争着上。1972年5月,入伍第二年,他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们5人中第一个入党的。1975年7月29日,二哥在随部队执行任务时英勇牺牲,献出了自己年仅24岁的宝贵生命。”王建辉说,二哥用生命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绿色军装教会了我们,也成就了我们。时过境迁,我的父母和哥哥已经离开了我们,我和姐姐也脱下了那身绿色军装。虽然我们的容颜变了,但军人情结永远不会改变。”王建辉语气坚定。(记者 苗雨蒙 陈玮 实习生 孔德晨)

  老班长带我一路向前

  郑建生(中)悉心教授摄像机使用和拍摄技巧。 记者 陈玮摄

  “在任务行动中,子弹贴着耳朵飞。”

  “上级命令部队紧急开拔,官兵们深夜急行军。”

  “部队在大漠里待了一个多月,天天脚里灌沙子、嘴里吃沙子、眼里进沙子。”

  7月26日,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共同科目教研室,二级警士长郑建生将他拍摄的一张张照片展示给记者,并给记者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雪域高原、深山密林、戈壁荒漠,郑建生都曾踏足。他将这一幕幕用相机定格、用文字记录。

  “想不想跟我一起做新闻?”郑建生来到勤务大队挑选做宣传的“好苗子”。

  “近几年,支队的宣传骨干陆续退伍,宣传工作出现断层,要快速培养出一批新闻宣传的行家、能手。”郑建生精通通信技术保障,做新闻短片很有一套。

  “想!可是我学历低、基础差,干不好可咋整?”武警工程大学警卫勤务大队勤务中队战士陈文星略显胆怯地回答。

  “只要你愿意学、肯下功夫,就一定行!”就这样,郑建生找到了他的“接班人”。

  二等功奖章、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武警部队“百名优秀士官”……第一次看到郑建生书柜里熠熠生辉的奖章和证书,陈文星备受鼓舞。

  郑建生说,好的报道有生命力、有传播力,更有战斗力。

  用新闻作品描述过往的工作经历,是郑建生给陈文星上的第一课。“多往训练场上走,多下沉到一线,脚上要多沾泥土。在强军兴军征程中,我们是一线的见证者、是事件的发布者,有责任和义务发挥报道事实、宣扬典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陈文星边听边看,被震撼着,也在领悟着。

  郑建生带着陈文星走遍了每个中队,不断讲述着“橄榄绿”的故事。陈文星听着、学着,不断地进步着。现在,从独立拍摄到参与运营武警工程大学官方账号,再到尝试电视新闻的制作,陈文星都已经“出师”。除了日常报道,陈文星拍摄制作的新闻短片中,已经有10余条在中央级和省级媒体相关栏目刊播。

  “老班长立身为旗,带我一路向前。”经历3年的历练,已经成为宣传骨干的陈文星表示,他也会继续挖掘做宣传的“好苗子”,做好宣传队伍的梯度培养工作。(记者 陈玮 苗雨蒙 实习生 孔德晨)

  “红色讲解员”的传帮带

  马梓涵带领“小小讲解员”们学习讲解技巧。 记者 苗雨蒙摄

  “尊敬的各位叔叔阿姨,上午好!现在咱们来到的是郝家桥革命纪念馆……”7月20日,绥德县人武部组织郝家桥女民兵讲解分队对郝家桥小学22名“小小讲解员”开展为期8天的红色教育培训,增强少先队员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推动红色精神赓续传承。

  培训期间,女民兵讲解员马梓涵、白雪纯等人分别带领“小小讲解员”们学习了对讲解员的基本要求,仪容仪表、站姿、手势等礼仪规范和讲解技巧。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小小讲解员”们声情并茂地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红色革命故事,介绍展览内容。通过参与讲解,“小小讲解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郝家桥红色革命历史,还提高了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这里是一片红色沃土,红色资源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如何把资源用起来,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探索方向。”马梓涵表示,她们常年在郝家桥村史室进行讲解,做革命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同时,她们还在郝家桥小学和张家砭小学等学校发起“强国有我”红色少年读书会,带领小学生分享革命主题故事,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近年来,绥德县人武部不断探索红色教育新内容、新形式,使军民共建活动紧跟时代步伐,促进共建村郝家桥村的基层治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动郝家桥村文明乡风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红色讲解员’宣讲队伍,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坚定信仰、远大理想,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绥德县人武部政委赵山学说。(记者 苗雨蒙 陈玮 实习生 孔德晨)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红色资源 强国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