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两周年。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
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胜利的出发点”几个金色大字,在红墙上熠熠生辉。70多年前,我们党从这里出发,完成了走出延安窑洞、走上天安门城楼的伟大壮举。
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来到延安。总书记说:“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再来翻阅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应该读懂什么?
《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发生在延安——1944年,红军战士张思德在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察看烟色。9月5日,一个即将挖成的炭窑突然坍塌,张思德被埋在窑内,人生永远定格在29岁。他用生命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铿锵誓言。
1945年党的七大上,“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正式写进党章。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多年以后,延安梁家河窑洞炕头一灯如豆:《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青年习近平不知看了多少遍。“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陕西延安梁家河村知青故居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回忆起自己在陕西梁家河当农民的时光,也一次次把这些往事讲给大家听。“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当年的梁家河,一个大队要接纳30多个饭量正大的知青。乡亲们穷得叮当响,也愿照顾城里来的娃娃。
年轻的习近平饿了,乡亲们给做饭吃;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缝。“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时,讲述了陕西延安梁家河的故事。
在一次外访中,他谈到了梁家河的变化:“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
星巴克董事会名誉主席霍华德·舒尔茨当时也是台下的听众之一,通过习近平主席的讲述,“梁家河”这个此前从未听说过的地方,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又可感的中国领导人,一如他常常讲的那样——“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从土窑土炕、酸菜谷糠,到柏油路、砖瓦房、互联网,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曾经向往的美好生活,在今天成为了现实。梁家河之外,更加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更多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成为现实。
“成千成万的英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这段报告的结束语,鼓舞人心。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跨越7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要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时间向前,初心不变。
在党的百年历史坐标上,延安时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中央和红军安家延安后,由于敌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条件十分艰苦。
存亡抉择之际,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展开。1941年到1943年的短短三年内,第359旅在南泥湾挖了1000多孔窑洞,盖了600多间房屋,32万亩良田里生产了9000多万斤粮食,使南泥湾从百姓口中的“烂泥湾”变为了陕北的好江南。
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拍摄下了当时的情景。面对镜头,毛泽东写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成为根据地军民攻坚克难、坚持抗战的精神动力。南泥湾,也由一个地理名词化身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代名词。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的创业故事前,习近平总书记看得仔细。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这是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
陕北高原上,留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总书记说:“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
留下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
也留下了延安整风运动重要手稿、“甲申对”和“窑洞对”的故事,“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美国人约翰・科林曾访问过延安。他说:“在延安,我被共产党为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人们在空气中可以嗅到这种气息,他们衣服破烂不堪,他们装备缺枪少弹,但他们有为目标奋斗的精神。”
1940年5月,仅九天时间的延安之行,让南洋侨领陈嘉庚感到“大出意料之外”。毛泽东邀请他一起吃饭,吃的竟然是自己种的大白菜和豆角。这顿饭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9年后,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成为“两个务必”的重要内容。
80多年后,在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时,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再次发出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务必”告诫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这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伟业的重要保证。
1975年中秋,《延安通讯》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知青习近平带领陕北梁家河村村民办沼气的故事。
△2022年10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
2022年10月23日,昔日窑洞里的知青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面对中外媒体记者,他讲述了新时代中国的故事——现在,我们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了这一事业,无数先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心中永远铭记着他们的奉献和牺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二十几万人口的江西兴国县,就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超过1.2万名;88年前,刚刚经历了一次命运大转折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一场场铁血鏖战中,奋勇拼搏、义无反顾,英烈的鲜血染红了黔山贵水……
延安时期,我们党刚刚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走过的道路,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
在陕北窑洞里,毛泽东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思考的是中国的前途命运。这也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根基。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159篇文章,有112篇出自延安时期,著名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都写于此——延安窑洞里有马列主义。
思想的光芒伴着窑洞的灯火,照亮了黑夜漫漫的前行之路。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七大开始,党的思想和行动定于一尊。”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胜利的轨道。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章节,闪耀着理论创新的光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报告强调的这6条,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苹果之乡”陕西延安洛川,苹果喜获丰收。
在党的七大开幕之际,毛泽东同志充满自信地宣告:“中国之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有人已经写了书的;我们这个大会是代表另一种中国之命运,我们也要写一本书出来。”
7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把这本书写得这样厚重。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在这伟大的征程中,思想的力量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走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