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静波摄
6月14日上午,省政协召开“延续历史文脉,连接现代生活,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月度协商座谈会。
民进陕西省委会吴巧月发言:
陕西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众多,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近年来我省在非遗传承保护中成就斐然,但也存在着诸如机构不完善;传承后继乏人,保护机制和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传承资金不足;常态化疫情下产品销售受影响等等问题。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期间,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出了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那么,如何在推进非遗传承发展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成为我们直面的课题。我国非遗数千年的发展轨迹表明,其天然带有“乡土中国”的 “乡土本色”,加之,城市的根在乡村,以及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征,因此,在推进非遗传承发展中,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相互促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贯彻落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按照“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一、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工作机构和机制。以公开选拔,招聘,调任等形式,建立专业性强的非遗保护队伍;健全机制,配备人员、落实经费,专人负责。二是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通过政策性支持,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结合,不断壮大传承队伍。三是加强交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交流、赛事和评选活动。四是增设相关资质考核与资格考试。
二、常态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技能培训,特别是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残疾人以及想就近就业的家庭妇女等实施传统工艺培训计划。一是课程设置模块化。将课程设置为模块化的课程单元,在不同时段交错开课或网上授课。满足学员因故错过的课程内容,保证所有学员能真正学好并掌握传承技艺。二是用节省带宽的教育方法。深入浅出,使传承的知识更易被吸收,拉近非遗与民众的距离,使学员更快掌握传承要领和特色技艺。三是加强对工作可靠性和收入稳定性的关注。通过各项措施相互促进,使可靠工作和稳定收入由可能变为现实。
三、破解资金困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省财政在拨付省级非遗项目补助资金时,可重点对革命老区财政困难地区倾斜。加大对具有发展前景项目保护力度。对濒危项目开展抢救性保护措施。二是支持生产性传承。给予生产性传承企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四是根据行业企业特性,提供金融支持。
四、助力共同富裕。倡导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利益联结做法,以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形成有效扶助和发展机制。比如非遗技艺产业园项目模式,一是设置专岗,优先吸纳贫困群众在企业从事门卫和保洁员等力所能及事项。二是协议扶助。合理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入企业。三是带动周边闲散贫困劳动力在家中加工非遗手工艺品等,发挥非遗项目的帮扶作用,实现民众技能提升、企业发展壮大、群众就近务工、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五、连接现代生活。一是创作精品力作。挖掘非遗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延续优秀文化基因和元素,创作优秀题材、作品、剧目;洞察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核心需求,与时俱进,数字赋能,转化发展研创文化精品;二是打造品牌。提升知名度,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延链强链,比如土织布技艺产业、麦秸画传承、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等等,让非遗以优秀物质和精神产品供给,满足民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形式“活”在当下。三是创新推广营销模式。借助新媒体传播、普及、引导,扩大社会基础;使民众接受喜爱非遗并自觉参与传承保护。四是畅通循环。在常态化疫情下,消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壁垒和商品服务流通障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繁荣文化和旅游市场,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市场和经济良性循环。
保护传承非遗,重在守正创新,要在融入乡村振兴。在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紧密衔接中,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记忆,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在嵌入现代生产生活中,涵养乡风民风、凝聚民族情感;在持续发展中,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包容共生,各美其美;在满足民众精神丰盈和物质功效需求中,展现非遗价值、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统一。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