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护城河全线贯通 护城河景区已全面开放 一池碧水 为古都气韵增色

2020-10-30 09:00:53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近日,西安护城河“西门—北门—东门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画上了句号,这标志着,从2003年至2020年,经过分阶段建设,总长度为14.6公里的护城河及环城林带改造提升工程已全线完工。...

  坐在船上,抬头可见雄伟的城墙,低头可见锦鲤游弋,一个亲水平台让游玩多了“灵性”;卖油茶、拉洋片、说书、遛鸟、秦腔雕塑,一圈走过去,完成一场老西安文化的穿越之旅;羽毛球场、乒乓球台、步道,打场球,打打太极、抖抖空竹、慢跑,每天都来一次身心放松……经过一年多的改造,近日,西安护城河“西门—北门—东门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画上了句号,这标志着,从2003年至2020年,经过分阶段建设,总长度为14.6公里的护城河及环城林带改造提升工程已全线完工。

  从10月1日起,全线贯通后达到水域面积36.2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04.56万平方米,集河、林、路等一体的西安护城河景区全面免费开放。这也意味着,每年春夏季(4月1日至10月31日)6:00—23:00,秋冬季(11月1日至3月31日)6:00—21:00,环城公园对外开放;春夏季7:00—21:00,秋冬季8:00—19:00,护城河亲水平台开放的时间里,来一场城墙下的亲水游从愿景走进现实。

  打通最后8.4公里“一水护城”走进现实

  始凿于唐末的西安护城河,为了安防而建,围绕长安皇城,凝聚着我国古代军事、建筑、水利、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智慧,史料记载,千余年来,多次疏浚、拓深拓宽、开通水源等工程一直不断。但近现代以来,护城河由高墙深壕的防御工事转变为雨污水收集、防汛调蓄的“功能渠”,承担着城区34余平方公里“排污重任”,年复一年,冬天一河淤泥,夏天臭味扑鼻成为其真实写照。

  伴随着文保意识的增强,作为西安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护城河经历了多次建设与维护,形制逐渐清晰,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近百余条污水渠亟待处理。从上世纪80年代起的20年间,分别于1983年、1998年、2004年开始的三次大规模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污染,提升了水质,但因为没有彻底切断污水源,最终陷入了“清了堵,堵了清”的困境。

  经过严密论证,护城河提升改造工程开始了“标本兼治”的“大手术”——在河道两侧修建排污暗渠的同时,改建截污箱涵进行防护,最大程度实现雨污水和景观水的分离,科学、系统地为解决护城河及环城林带试卷破题。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2005—2006年的东门—建国门试验段工程、2013—2014年的建国门—朱雀门综合提升改造示范段工程、2016—2017年的朱雀门—西门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最终完成河道治理6.2km,环城公园景观也升级为2.0版,一河碧水、护城林带既为城墙“穿上了绿裙”,也在城市中心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处亲水平台。

  虽然只有一小半,但这段护城河的“旧貌换新颜”,引来市民游客点赞。家住西安市小南门的李明说:“我从小在城墙根儿下长大,以前全是淤泥,还有些死水,一到夏天臭得不由得捂鼻子。现在的护城河景区,水里有鸟有鱼,岸上有树有花,走上一程,神清气爽。”

  有了前几段施工的经验积累,打通护城河西门—北门—东门段剩余8.4公里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2019年初起,既要打造西安“全域治水”新标本,又要给市民游客送出全新的文旅体验,西门—东门段改造提升工程突破种种困境,经过上万名建设者一年多的努力,如期完工,并从2020年8月1日起蓄水,每天约6万立方米水注入护城河,两岸及环城林带绿化景观也如期“上线”,恭迎游客。

  鱼翔浅底,一水护城。如今,全线贯通的护城河在为西安贡献了一个长达14.6公里“加长版”亲水平台的同时,也实现了“水清、岸绿、堤固、洪畅”的目标。

  “新意”满满,挑战各种不可能

  《西安城墙保护总体规划》提出,要将护城河景区打造成高品质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标志性景观,历时一年多完工的护城河最后一段综合提升工程,也用颜值和实力为城市核心区增添了一处新地标。

  作为美丽西安的新名片,随着护城河的打通,护城河景区也将展现一幅独特的“长安上河图”:9月29日,记者提前探班时,在施工现场看到,“原生态”的椿树和亭子“静立迎宾”;作为整个护城河“退水口”的西北角,生态浮床上的紫鸢香蒲等水生植物,丛丛相连;工人们正在栽种腊梅和栾树,一路走过,随步换景;多处平台,可以与水“零距离”;卫生间、垃圾筒、立体标识牌整洁干净……

  呈现在眼前水碧岸绿的背后,是护城河改造工程破解的一道道高难度必答题。在护城河改造工程总工程师农晓英看来,科学防汛、文物保护、水质监控、高新科技、民生保障等几个方面,护城河景区又下了一步“先手棋”。

  “在城市发展新阶段,护城河的防汛功能排在第一位,这不仅涉及到城墙保护,更是事关城市安全的大事。”农晓英说,“采用退水、预留库容、腾空库容存储的综合方式科学管理入河雨水,防汛库容从之前的80万立方米提升到144万立方米,满足防汛需求,也为城市汛期装好了‘安全阀’。”

  文物保护方面做到“分毫不差”:共勘探29处遗迹,包括古护城河1处、夯墙1处、古河道4处、夯土遗迹21处、古井2眼,设置渗流观测井监控严防渗漏影响城墙安全,植浅根系植被或用卵石等非植被材料勾勒或填充等措施,为整个文物织好“防护网”。

  护城河作为全域治水的试验田,为了让河水长清,奏响了“控源—流动—净化—恢复”四部曲:对截雨(污)箱涵进行扩容改造,蓄洪滞洪至144.7万立方米,同时,采取水源水质净化、水体循环、人工湿地等措施,不但让水质“三级跳”,从原来的五类变为地表水准三类标准,视觉上也将更加清澈。

  一直以来,护城河景区的智能化都在提速,本次提升改造,“黑科技”全面“在线”:物联网系统和安防系统的统一化管理,可对全河道水位、水质状况进行监测,能对循环水泵、循环水管道、防汛溢流阀门及水处理设备设备进行集中监控。

  景区属性之外,护城河也送出满满“民生大礼包”:整个景区有休闲广场117处,包括100余平方米的轮滑广场及200余平方米的跑酷广场,32处健身器材,15处乒羽场地,长度为8.2公里的慢跑步道……所有的设施,目的就是让市民游客享受高品质的“景区慢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工程在关键节点,遇到了施工困难。项目负责人焦波说:“地铁、下穿通道、人防通道及城市给水、排水、热力、电力、通信等线路,交叉的难度和强度超出想象,当然还有疫情带来的人员、材料紧缺和安全隐患,都给本次工程建设带来巨大挑战,但大家最终战胜了不可能。”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碧水兴城”的“城河答卷”

  “城墙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护城河作为城墙景区的重要部分,致力于打造碧波荡漾环城一周的河道景观,实现一代又一代市民对护城河全线贯通的美好愿望。”农晓英说。

  从2003年开始的第一阶段提升到如今整个护城河景区画上句号,17年来,这个承载着老西安记忆的河,也为西安赢得了殊荣:2018年获得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让这条生态之河,景观之河,人文之河,为西安厚重的历史增添灵动,也为市民游客送出“抬脚就能微旅游”的福利。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护城河景区作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还在做优做精的赛道上加速奔跑。据农晓英介绍,未来,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通过循环泵站、沉水植被、漂浮式湿地、生态河道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在景观提升上,东侧将在春天里樱花烂漫,北侧则在冬日里腊梅飘香,西侧会在秋天里绽放石榴红,打造出季象分明的美感;在水景观展示上,敞开火车站南广场覆盖段,拓宽河道断面达到10米,出了火车站就能看到宛如江南水乡的西安……

  护城河的亮相,为西安城墙景区增添了新看点。对此,西安护城河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去年起,西安市提出《全域治水碧水兴城西安市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加快完成西安护城河提升改造工程,让每条河流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护城河全线贯通只是一个“小目标”,接下来,护城河景区还将以打造“国际一流、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更新、休闲空间”景区为使命,继续美化、绿化、亮化、便民化,助力城市品质提升,让市民游客乐游其中。

  护城河的全线贯通,也引起学界的关注。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邓鲲鹏表示,比城墙晚几百年的护城河,是西安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总体来看,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护城河不但从面貌还是到精神气质,都上升了一个新高度,这是品质西安的一个样本,也是“生态文明”的西安答卷。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西安护城河 贯通 护城河景区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